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伤寒杆菌致病因素 如何治疗预防伤寒病

2017-07-15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齐天荷

一、伤寒杆菌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呢

  伤寒杆菌可造成伤寒,伤寒病主要的症状为39度-40度的高烧,严重时伴有腹痛,腹泻,头痛等。其传染性特别强。伤寒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着人体排出的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污染了水和食物,当人类或动物饮用了这些水及食品,经过口,感染细菌,从而引发疾病。由于苍蝇比较喜好粪便,垃圾堆等比较脏的地方,就特容易带走伤寒杆菌,所以苍蝇在本病的传播上起媒介作用。要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就要对该病有一定的了解。

  1、伤寒杆菌可能会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这两类并发症证常见于溃疡期。肠出血严重时会导致休克。肠穿孔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穿孔通常只有一个,但也有可能出现多个。这两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比较小。

  2、支气管肺炎,一般常见于儿童,是由于儿童的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容易患上此病。这种病有可能是由于其他呼吸道细菌引起,但也不排除是由于伤害杆菌引起的。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保持干净清洁,减少染病的可能。

  3、伤寒杆菌可以感染骨髓,肾,关节等,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的情况下,患上这种病一般在4-5周就可痊愈,痊愈后,人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增强。所以,患上这种病的时候前往要尽早治疗。

  注意事项:在发现患上此病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救治,以免病情加重,平时要多加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伤寒病菌的传播。此外,适当的休息是必要的,拥有良好的睡眠,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康复。

二、伤寒该如何治疗

  伤寒该如何治疗呢?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有严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配合下使用激素。看伤寒的程度如何句选择怎样的治疗方法。

  1、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2、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用鼠尿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

  3、伤寒发狂,胡言乱语。用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共研细,磨刀水调服。

  又方:用蚯蚓泥,凉水调服。又方:吞生鸡蛋一枚,有效(症见热极烦躁)。

  4、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5、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6、伤寒咳逆。用雄黄一钱、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三、秋季来临远离伤寒

  秋季来临,如何更好的远离伤寒呢?伤寒是一种重症传染疾病,伤寒、副伤寒都是容易经伤寒杆菌传播到的疾病,所以,了解下伤寒的预防知识很重要。

  一、管理传染源

  1、带菌者

  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托儿所、食堂、饮食行业、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Vi”凝集试验、粪便培养等),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予彻底治疗。

  2、患者

  应及早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有条件者应作粪便培养,如连续2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3、接触者

  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对有发热可疑者,应及早隔离观察。

  二、提高人群免疫力

  目前国内应用的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是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种杆菌培养后经过加酚处理的死菌苗。一般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70~85%的易感者即可获得保护,保护期3~4年。近年来,有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对伤寒的保护率达96%;可根据条件选用。

  三、切断传播径

  这是预防和降低伤寒发病率的关键性措施。因此,应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搞好“三管一灭”(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和消灭苍蝇)。养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四、夏季高发伤寒传染病四个时期应防范

  夏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其中伤寒不容小视,一定要记得加强防范。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只局限于肠道受损。

  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等病变为显著。

  伤寒的病程分为4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

  初期相当于发病第一周,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体温可达39~40℃。

  极期:相当于发病后2、3周,表现为高热不退,脉搏与发热不呈比例上升,玫瑰疹、肝脾肿大,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等,可持续10~14天。

  缓解期:相当于发病后第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下降,但易发生并发症,尤其是肠穿孔、肠出血。

  恢复期: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1个月左右可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