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疼是不是干槽症 引发干槽症的病因你知道吗
2018-10-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杨夜山
一、不疼是干槽症的症状吗
如果拔牙后2~3天后出现剧烈的疼痛,疼痛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用一般的止痛药物不能缓解,则可能发生了干槽症。临床检查牙槽窝内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呈灰白色。在牙槽窝壁覆盖的破死物有臭味,用探针可直接触及骨面并有锐痛。颌面部无明显肿胀,张口无明显受限,下颌下可有淋巴结肿大、压痛。
干槽症是拔牙创急性感染的另一种类型,以下颌后牙多见,特别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发生率依次为:下颌第三磨牙、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其他牙少见,前牙发生率最低。在正常情况下,即使是翻瓣去骨拔牙手术,其创口的疼痛2~3天后会逐渐消失。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疼痛发生的时间、诱因、程度,拔牙窝是否有空虚或腐败坏死物,结合好发人群、口腔卫生情况、拔牙术后护理情况,进行诊断。
二、干槽症的病因
发病原因有多种学说,目前均不能全面解释干槽症的发病及临床表现。
1.感染:但迄今为止,单一的病原菌尚未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干槽症是一种混合感染,厌氧菌起重要作用。
2.拔牙创伤:复杂拔牙,创伤大、时间长,发生干槽症几率较高。
3.性别: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5倍。
4.年龄:随年龄增高发生率增加。
5.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患病率较未口服避孕药妇女增高3倍。
6.吸烟: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患病率高5倍,拔牙后24小时内吸烟的发生干槽症的比率高达40%。
7.冠周炎:冠周炎患牙较未发生冠周炎的干槽症发生率高。
干槽症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壁的骨炎或轻微的局限性骨髓炎。最初为血块分解、破坏、脱落,以致骨壁暴露并发生多处小的坏死。周围骨髓腔内有典型的轻度急性或亚急性骨髓炎,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栓塞。主要表现为牙槽窝骨壁的感染。
三、干槽症的发病机制
1.感染:感染学说是基于干槽症实际上表现为骨创感染。感染的作用可以使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引起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基于感染学说,全身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可预防及治疗干槽症,针对厌氧菌的药物预防干槽症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创伤:Krogh在1937年提出创伤在干槽症病因中期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认为创伤为干槽症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创伤引起发病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创伤使骨组织易发生继发感染;创伤使骨壁的血管栓塞,导致牙槽窝内血凝块形成障碍;创伤产生的组胺影响伤口愈合;创伤骨组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导致纤维蛋白溶解。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解剖因素:此学说认为下颌磨牙去有较厚的密质骨,致使该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良。下颌智牙拔除后,骨腔大, 血凝块不易附着。下颌牙拔除后,食物及唾液易进入拔牙创而引发感染。它解释了为什么下颌智牙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依据这一观点采用缝合缩小拔牙创,以及拔牙窝内填放药剂占据空间的预防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纤维蛋白溶解学说:此学说认为拔牙的创伤或感染,引起骨髓的炎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将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使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导致血凝块脱落,出现干槽现象;同时产生激肽,引发疼痛。它部分解释了干槽症的发病机制,但应用活化剂抑制物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预防干槽症未能取得成功。
四、干槽症的治疗
干槽症与口腔手术后感染有关,一旦发生干槽症,治疗原则是彻底清创以及隔离外界对牙齿槽窝的刺激,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治疗方法是在阻滞麻醉下,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在牙槽窝内放入碘仿纱条。防止碘仿纱条脱落,还可将牙龈缝合固定一针。1~2周可愈合,8~10天后可取出碘仿纱条,此时牙槽窝骨壁上已有一层肉芽组织覆盖,并可逐渐愈合。
局部处理
局部麻醉下彻底清创,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擦拭,取出腐败坏死物质,直至牙槽窝清洁,不用反复搔刮拔牙窝,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将碘仿纱条填入拔牙创,可以缝合牙龈。经上述处理后绝大多数可以基本止痛,如果无明显疼痛,10天左右取出碘条。
药物治疗
可以应用阿莫西林、头孢等广谱抗菌素,甲硝唑等抗厌氧菌抗生素辅助治疗。0.12%氯己定溶液漱口可以帮助控制感染,维持口腔卫生。疼痛严重者可以口服止痛药。
预防干槽症的发生,除尽量减少创伤,预防感染,尽力缩小创口外,在创内置各种制剂,均有不同的预防功效。临床采用云南白药粉剂局部填塞方法预防干槽症,也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