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后拉肚子怎么办 胃息肉的并发症有哪些
2018-06-2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倪凌香
一、胃息肉后拉肚子怎么办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2、抗Hp治疗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息肉进行性增大者。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二、胃息肉的病因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三、胃息肉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1、胃痛:在息肉形成的初期,可能会因为息肉小而没有太明显的疼痛症状表现,而当息肉慢慢的变大时,患者就会感到胃部的疼痛感会越发的加剧。
2、胃胀:胃息肉的形成会影响到胃部对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食物就会因为不能被胃有效的消化吸收而潴留在胃内,从而导致出现胃胀的症状。
3、恶心:息肉的形成会反复的刺激胃部神经,从而就会导致出现恶心的症状反应,同时还会出现嗳气、打嗝等症状伴随,令患者感到非常的不适。
4、反酸:反酸的症状是由于胃息肉的形成刺激到胃,促使了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出现的一个症状表现。如果反酸的症状过于严重,那么还可能会导致反流性胃炎的发生。
5、便秘:息肉的形成会影响到胃对食物的消化,食物就会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消化吸收而潴留在胃内不被排出,从而导致出现便秘的症状。
6、嗳气:胃息肉的形成会使腹腔内的阻隔提高、胃气上逆,从而就会导致出现嗳气的症状表现。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胃息肉对我们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就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让胃息肉患者的痛苦加倍,所以,当出现了胃部不适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争取早日治愈胃息肉。
四、胃息肉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通常的,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数是在做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时才被发现。对于患者而言,胃息肉患者多数长期患有慢性胃部炎症,从而引发胃部细胞增生形成胃息肉。所以,慢性胃炎患者和高龄人群都属易患人群,应定期做胃部检查,早发现早治愈。
生活中,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患者属增生性息肉,一般息肉较小,其癌变率较低,约为2.1,而腺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胃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多有家族遗传性,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 异型增生,癌变率较高。
其实,大多数的胃息肉是可以预防的。胃息肉中癌变率最高的腺瘤发病率和饮食中脂肪摄入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当脂肪摄入超过总热量的40,可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和胆汁增加,从而导致这二者在结肠肠腔和粪便中的含量升高,促进腺瘤的生成。因此要预防胃息肉,减少腺瘤发生,就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胃息肉会带来哪些危害,看完以上的内容后,现在各位应该知道了对于胃息肉如果在早期,不重视的话,那么等到其发生了癌变之后,治疗起来可就是非常的麻烦了,甚至还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