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得了脑血栓怎么办 脑血栓怎么护理
2016-08-22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山亦寒
一、引起脑血栓的原因有哪些
1、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此外,高龄、吸烟和酗酒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在颈内动脉的近分叉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及椎动脉起始处。
2、各种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钩端螺旋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梅毒性动脉炎等,均可导致局部脑血栓形成。
3、先天性脑动脉发育障碍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动脉畸形也可导致该动脉血栓形成。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高心磷脂抗体、产后、长期口服避孕药、恶病质、严重脱水等因素也可导致脑血栓形成。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促使动、静脉内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二、脑血栓需要做哪些检查
1、神经影像学检查:
(1)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h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天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2)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钆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h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Moya*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
2、经颅多普勒(TCD):
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三、脑血栓如何治疗
1、溶栓治疗:
主要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病灶区血液循环。如有效,则改变患者的预后,但并非完全有效,并有一定的危险性,严重者可导致致命性出血性梗死。因此,应严格掌握治疗指征,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抗凝治疗:
(1)不提倡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规应用任何类型的抗凝剂。
(2)可给予长期卧床、血压稳定、CT除外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无禁忌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以预防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
3、降纤治疗:
主要通过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继续形成;其适应证较宽,安全性较好。只要没有颅内出血、大片新发脑梗死灶及全身出血倾向者均可应用。首次应用降纤酶10U静脉滴注;之后,隔天用5-10U,共用3次。
4、扩血管治疗:
主要是通过扩张脑血管,改善局部脑循环。可用*、己酮可可碱、环扁桃酯、氢化麦角碱等。有认为扩血管治疗可导致脑内异常盗血和加重脑水肿,但没有更多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据。
四、一般脑血栓如何预防呢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血压过低,脑供血不全,微循环淤滞时,易形成脑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2、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5、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6、及时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