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胃经常嗳气是什么原因 胃经常嗳气的长期危害

2017-10-28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岑盼夏

一、胃经常嗳气到底是什么原因

  因胃肠道紊乱导致。更常见于摄入了产气的食物或是源于吞气症(无意识的吞咽空气)。嗳气可减轻大多数恶心、胃灼热、消化不良和胃胀气的症状。核心问题是胃的动力不足(胃镜检查除外胃的器质性疾病,如溃疡、胃炎等):

  1.胃食管反流病(GERD)

  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量过大,胃不能按时排空,胃内食物积存过久,引起嗳气。

  2.精神压力

  情绪低落,也会影响到交感神经,使其过度紧张,抑制了胃的蠕动及排空机能,存储的食物存留胃内过久,继而出现发酵气体。

  3.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进食过多的萝卜、土豆、红薯、板栗等食物,或长期卧床、长时间伏案工作,缺少体育活动也能影响胃排空。

  4.胃出口梗阻

  嗳气是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并发症,还伴有上腹部胀满不适、厌食、恶心、呕吐。

  5.食管裂孔疝

  嗳气常发生于进食后,且常伴有胃灼热、酸性液反流以及腹胀。患者常抱怨胸骨下或心前区钝痛,也可放射到肩部。其他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恶心、体重减轻、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和口臭。

  6.消化性溃疡

  为常见的疾病,常导致嗳气。基本症状是胃灼热和胃烧灼痛。进食后、服用抗酸或减少分泌物的药物后可减轻。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黑粪、腹胀、饱食感和上腹部压痛。   

二、胃经常嗳气的长期危害

  1、俗称打嗝,事指进食后胃脘部胀满,出现短促而响亮的声音,是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所以,患了嗳气,最好先做个精确检查,看看是何种原因导致的。

  2、嗳气,多是身体异常的表现,嗳气有虚实之分,食滞、肝郁引起的,多为实症;脾胃虚弱所出现的嗳气,多为虚症。实症嗳气声音响亮,虚症的嗳气声音低弱。

  3、嗳气,还可伴随一系列症状,如伴有嗳气、返酸、上腹部不适、腹泻;伴全腹疼痛、进行性加重、腹肌紧张、拒按、呕吐;伴明显腹部包块、纳差、消瘦;伴口苦、食欲不振、心悸、软弱无力、抽搐。这时候,一定要注意了,警惕疾病加重。

  4、如嗳气频繁,嗳声响亮,常在情志不舒时发作,兼胸闷不舒,胁肋隐痛,嗳气后胸闷会减轻,此为肝气犯胃的嗳气。    

三、胃经常嗳气的诊断办法

  罗马Ⅲ有关嗳气症的诊断标准是: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①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暖气;②可以客观地观察或检测到吞咽空气。

  非特异性过度嗳气的诊断条件是: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①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②没有过度吞咽空气的证据。

  罗马Ⅲ中的吞气症包括了“胃以上的嗳气”和“胃的嗳气”,有研究通过多通道腔内电阻抗监测气体在食管内的运动模式指出,嗳气只是一个症状,可由多种不同的机制引起,且暖气是不自觉的动作,其动力模式与胃食管反流柏似。

  吞气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和对患者吞咽气体的观察。特别留意嗳气可解释的病因。询问患者是否是在喝碳酸饮料后出现暖气?是否是在吃完东西后立即或几个小时后出现暖气?呕吐或服用制酸剂后是否好转?改变体位呢?判定患者是否同时伴有腹痛和胃灼热。如果是,让其描述其部位、持续时间和强度。也要询问其最近是否有体重减轻,食物减退、胃灼热、恶心、呕吐。是否注意过排便习惯的改变,躺下的时候有否呼吸困难。典型病例无需作进一步的检查。过度暖气可以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因此对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行pH监删和经验性抑酸治疗。该病应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嗳气相鉴别,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嗳气与胃扩张的敏感性增加有关。患者试图通过嗳气来缓解上腹不适;消化小良通常合并暖气,但对抑酸治疗无反应。尽管目前尚无吞气症和伴有嗳气的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证据,治疗前筛选精神因素还是很必要的。通过病史和症状观察可鉴别嗳气与反刍。   

四、胃经常嗳气的自我护理技巧

  由于嗳气是没有什么规律的,会导致在人多的时候不停的打嗝而出现尴尬的场面。长期嗳气的患者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瘦的情况发生,也可伴随有腹痛的症状,还可有呕吐的现象。如果嗳气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反酸、上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当出现连续性或顽固性嗳气的时候,首先要在饮食上做好护理措施:一方面不要刺激到胃,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蒜、芥末等;还要避免油炸食物;豆类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豆类所含的低聚糖被肠道细菌发酵,能分解产生一些气体,会引起嗳气等问题,嗳气患者也应避免。另一方面要多吃养胃食物,果胶可保护胃部免受刺激,减少溃疡,南瓜含有丰富果胶,可适当多吃。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要积极治疗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