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慢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胃炎的中药治疗方法

2016-07-30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常从安

一、慢性胃炎是怎么引起的

  西医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从急性胃炎演变而来。

  2.鼻、口、咽喉部局部病灶的细菌及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对胃的刺激。

  3.经常习惯地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冷)等饮食。

  4.过度吸烟。

  5.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6.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经常返流入胃。

  7.胃酸缺乏,使细菌易于在胃内繁殖。

  8.营养不良,如长期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B族。

  9.心力衰竭或门脉高压,使胃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

  10.免疫因素,在某些萎缩性胃炎病例的血清中,可测得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

  11.幽门螺旋菌(compylobacter pylori)作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受到关注,且认为其与萎缩性胃炎的发作和发展可能有关。

  中医病因: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病理: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炎细胞浸润。病变较浅,仅局限于粘膜浅表的1/3,但有时亦可累及全层。固有膜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有时也可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散在,是为慢性炎症表现;如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于表层上皮及小凹皮细胞之间,提示为活动性炎症存在。根据病变程度不同,又可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三级:轻度--炎细胞浸润较轻,范围限于粘膜浅表的1/3,其他病变也不甚明显;中度--病变程度介于轻重两者之间,炎细胞浸润及粘膜浅层的1/3~2/3;重度--炎细胞浸润较重,范围达粘膜的2/3以上,甚至达全层,上皮细胞变性明显,且有坏死及胃小弯扩张、变长,变深或伴有肠腺化生。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固有膜炎性反应和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固有膜炎性反应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此外,粘膜深层常有较多的淋巴滤泡形成:如上皮细胞间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或成堆的积聚于小凹中,形成小窝炎症,甚或形成脓肿,提示为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无或很少有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炎细胞浸润程度也轻,而正常结构有紊乱或萎缩,表示活检时已转为静止期。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必具的特征性病变。所谓腺体萎缩,是指粘膜内固有腺体,特别是颈部以下的腺体、体部及底部发生下列病变之一者,即认为是萎缩:

  ①腺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

  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变宽,并有较多炎细胞浸润。

  ③固有腺体减少而代之以化生的腺体。

  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代之以增生的管状小腺体,腺体内看不到壁细胞、毛细胞和粘液细胞。腺体萎缩按程度可分为三级: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且范围较广泛。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腺体萎缩消失或仅有残留,大小弯及体部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消失而代之以化生的腺体。

  3、慢性胃炎伴随的病理:

  (1)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多见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也可发生。肠上皮细胞化生之性质,根据细胞形态分为吸收上皮细胞、杯状上皮细胞、潘氏细胞及假幽门腺化生;根据肠腺上皮化生发育是否成熟,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化生;根据肠化生腺体的生化反应,又可分为“大肠型化生”和“小肠型化生”;以上以吸收上皮细胞、不完全性和大肠腺型化生与胃癌病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非典型增生:既可发生于胃粘膜的固有腺上皮,也可发生于肠化的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基本病变包括三个特征:细胞的异型性、异常分比和粘膜结构紊乱。非典型增生特别是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是真正的癌前病变;而轻度不典型增生,非常接近于正常的单纯增生,可能是损伤的过度增殖性反应,大多尚属可逆性范畴。

  中医病机: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yin,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二、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胃酸减少、进食呕吐、胃酸过多、食欲较差、肠胀气、胃慢性出血、胃酸缺乏、食欲下降、胃痉挛、间歇性胃痛、胃部隐痛、慢性胃痛.

  1.症状

  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与溃疡病相反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不适,可能因容受舒张功能障碍,进食虽不多但觉过饱,病人常诉“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用抗酸药及解痉药不易缓解,多数病人诉食欲不振,根据作者盲目吸取活组织检查诊断的320例慢性胃炎的调查,各症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

  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以是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急诊胃镜检查提示,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胃炎的病理变化与症状并不一致,Zaveronik发现有消化不良症状的病人活组织检查证实有胃炎者为42%;相反护校健康女生无胃病症状活组织检查证实有慢性胃炎者为29%,本院资料有类似现象,548例有胃病症状的病人作盲目吸取活组织检查,结果有58.6%有炎症改变,41.1%未见异常,症状与活组织检查不一致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

  ①盲目活组织检查未能取到病变部位,目前纤维胃镜直视下作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已达80%~90%;

  ②症状并非来源于胃,可能由于肝胆系统疾病引起,另外无症状的“健康人”活组织检查阳性的问题,仍应诊断胃炎,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溃疡病,肝硬化,肝癌及肺癌等,经过健康检查才被发现,因此部分胃炎病人无症状并不足为奇。

  根据临床研究,Hp感染与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无明显关系。

  2.体征

  多数病人有黄,白色厚腻舌苔,单纯溃疡病人无舌苔或有薄白苔,是两种胃病的不同点,上腹部可有压痛,少数病人消瘦,贫血,此外无特殊体征。

三、慢性胃炎的详细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1.抗酸剂只用于胃酸分泌增高或正常分泌的患者,能减轻吐酸、烧心等症状。若胃酸偏低或无酸者则不宜运用。抗酸剂有胃舒平、乐得胃,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150mg 2次/日),酸泵抑制剂如奥米拉唑。胃泌素受体拮抗剂如丙谷胺,每日400mg,分3次服用。

  2.解痉剂缓解胃肠痉挛,减轻痉挛性疼痛:如普鲁本辛、胃疡平、安胃灵、吗丁琳、西沙必利等,对反流性胃炎,可使用胃复安和胆酪胺,胃复安有抑制胃和十二指肠逆蠕动、加速胃的排空、减少胆汁反流的作用。剂量每日为10~20mg/3次。胆酪胺可与胃内胆盐结合,加速胆盐的排除,剂量每日为3~4g/4次,但不宜长期服用。

  3.胃粘膜保护剂可用胶体铋剂、麦滋林、生胃酮(每日100mg3次),硫糖铝每日1g/3~4次。PGE(前列腺素E)15ug每6小时一次以及胃泌素等。 4、抗幽门螺旋菌治疗:可采用三钾二枸椽酸铋每日120mg/4次,痢特灵每日100mg3次,甲硝唑每日0.25g/3~4次,以及羟氨苄青霉素、羟氨苄头孢菌素。腹部透热疗法:以超短波或红外线在上腹部理疗,或腹部热敷“理疗热”等,可改善胃粘膜血流量,有利于缓解症状和胃粘膜之修复;但理疗必须无溃疡病存在;热敷必须无急性炎症。适用于脾胃虚寒的患者。

  中医治疗:

  (1)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2)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3)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4)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5)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

  中药治疗:

  (1)按辨证经常使用的中成药:肝胃不和证可选用加味逍遥丸、舒肝和胃丸、平肝和胃丸、左金丸、气滞胃痛冲剂等。脾胃虚弱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等。中焦虚寒证可选用黄芪建中丸、胃疡灵冲剂、附子理中丸等。胃阴不足证可选用养胃膏、益胃膏等。其他如伴有食滞者可选用保和丸、大山揸丸;伴有心气虚者可选用生脉口服液;伴有便秘者可选用五仁丸等。

  (2)市售成药

  ①猴菇菌片(猴头菌片):3片,3次/日。胃乐宁(本品口服液)1支2~3次/日。

  ②胃益冲剂:1包,2次/日,对肝郁胃疼之萎缩性胃炎,低酸者适用。

  ③胃安冲剂:1包,2次/日。对胃阴不足,低酸之萎缩性胃炎适用。

  ④胃得安片:能健脾消积、活血消炎、和胃止痛。用于一般慢性胃炎,每次4~5片,3次/日。

  ⑤维酶素:多用于萎缩胃炎,改善细胞代谢,防止不典型上皮增生,每次3片,3次/日。

  ⑥甘链片(每片含甘草次酸25mg、双氢链霉素50mg、硫酸钙90mg、磷酸氢钙35mg、淀粉适量):每次4片,3次/日。主要用于胃窦炎患者;但有甘草次酸副作用。

  7.复方甘铋镁(甘草流浸膏、三硅酸镁、次碳酸铋、石菖蒲、大黄,硫酸镁、碳酸钙):每次3片,3次/日。有中和胃酸、生肌消炎及松弛幽门括约肌的作用。适用于有便秘及胃肠道郁积之慢性高酸性胃炎。

  8.三九胃泰(内含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据称本品有保护胃粘膜、抑菌消炎、止血镇痛及改善微循环作用,适用于各型胃炎,每次1包,2次/日, 15天1疗程。

  针灸治疗:

  针灸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慢性胃炎起到良好作用,一是能调整胃肠运动,针刺中脘可调小肠和大肠的蠕动;针刺足三里可解除幽门痉挛,加强胃收缩,促进胃排空,对脾胃虚证(包括虚寒证)胃肠功能低下者有一定帮助。其二是调整胃酸之分泌。实验证实,针刺足三里、中脘可使胃酸增加,对缺乏胃酸之治疗有帮助;针刺公孙、内关、梁丘则能抑制胃酸分泌,对胃酸增高之患者可选用。

  推拿按摩:

  用于按摩脘腹部中皖穴,作环形按摩,节律平等,轻重适度,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增强胃肠分泌功能,减轻胃肠淤血,改善血循环,有助于脾胃运化、解痉止痛。

四、慢性胃炎如何预防

  1.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戒烟忌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反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3.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长期滥用此类药物会使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4.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

  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5.注意饮食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多吃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