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耳炎,从正确擤鼻涕开始
2015-11-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周千兰
耳朵是我们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它的健康非常重要。当耳朵出现液体的时候,或者擤鼻涕耳朵也会疼痛,总觉得耳朵里面有黏黏的东西,这可能就是中耳出现问题了,有可能是患了分泌性中耳炎。
一般说来,正常的声音传导都是经过空气传到耳内,引起耳膜的震动,再传到中耳和内耳。声音在内耳的传导不是依靠空气而是依靠液体。
分泌性中耳炎
在内耳有一个凹陷,这个凹陷是咽鼓管的开口。咽鼓管是咽部到达鼓室的一个通道。擤鼻涕的时候,空气从这个开口往耳朵里走,中耳的液体会产生气泡,从而产生声音,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不进行治疗,有的会自己痊愈,但也有很多人不治疗好不了,从而对听力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中耳炎都是单耳发病,两只耳朵同时出问题的情况比较少。
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最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的人群是幼儿和小孩,因为他们的咽鼓管比较平直,比较宽,细菌容易进入,还有就是因为小孩子会有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易导致中耳炎,比如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擤鼻涕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捏住一侧的鼻子,擤出另一侧的鼻涕,不能用力过猛,因为太用力容易让气体进入耳朵,并把鼻子里面的细菌带入耳内。
还有就是洗头发的时候,污水容易流入耳朵。不过耳朵有耳膜的保护,所以当洗头或者洗澡有水进入耳朵时,我们做歪头动作和单脚跳就能让水流出,因此不必惊慌。
此外婴儿出现溢奶的情况也容易让奶水流入耳朵,加上家长掏耳朵的方法不正确,就会给孩子耳朵造成损伤。给孩子掏耳朵时,最好用手电筒照射,或者到光线好的地方去掏耳朵,同时注意掏耳朵的次数不要太频繁。
中耳炎的诊断
咽鼓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当咽鼓管出现问题时,残留的液体无法排出,就会积存在中耳腔内。中耳是否出问题用一个现象可以判断,就是看耳朵是否发闷、耳鸣,听到的声音是否好像是在水下面听到声音一样。因为中耳炎很多是感冒引发的,所以如果感冒的同时,耳朵的听力也出现问题,十有八九是患上中耳炎了。
除了可以通过上面症状进行判断,还可以从一些轻微的症状进行判断,即当两只耳朵出现听力不一样的情况时,也可能是中耳炎。
有一种情况是急性中耳炎,该病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这是因为内耳发炎充血,慢慢就会变成分泌性中耳炎,这时候听力下降就会变得快速和明显。甚至打哈欠的时候也会发觉耳朵有声音。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会开一些处方药,其中就有喷鼻子的药。这是因为鼻腔和耳道是通过咽鼓管连接的。内耳的液体不能排出,是因为咽鼓管不通,所以要先打通鼻腔,吃消炎药是必需的方法,个别病人还要使用抗生素。
咽鼓管的结构是两头宽中间窄,甚至有一段非常细,极容易造成阻塞,有些职业中耳炎的发病率很高,比如潜水员,水中的细菌会从鼻腔流入耳道。
此外还有一个治疗方法就是穿刺治疗。治疗时,将耳膜扎一个很细的眼,然后从内耳抽出里面的液体,但有时液体已经黏稠了,这时候就需要放一个通气管到耳膜的眼孔,往中耳里面打进一点药物,先稀释黏稠液体,然后再抽出。
当中耳的液体不仅黏稠,甚至出现固化,把耳膜和中耳腔的内侧壁连到一起的时候,想要恢复就十分困难,必须通过手术来治疗。由于这时候耳膜和固化液体都连在一起,已经失去了正常功能,所以当把固体取出之后,需要在耳朵里面植入人工鼓膜。因此耳朵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大家高度注意,和任何疾病一样,预防的意义重于治疗。
预防中耳炎
要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好好休息很重要,同时要增加体育锻炼,尽量保持鼻腔通畅,保护好鼻子。在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因为辛辣的食物容易造成黏膜肿胀。
总之记住一点,耳朵的问题实际上和鼻子息息相关,因为耳朵和鼻子是通过咽鼓管联通的,耳朵有耳膜保护,但是鼻腔和耳道相通,细菌很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耳道。休息好,不感冒,保护好鼻子,中耳炎的患病几率就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