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 怎样可以保持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2017-03-2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傅雪柳
一、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孤独。造成老年人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2、心理空虚。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人。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可能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碰、西靠靠,俊他们感到时间过的很慢,难以打发。伴随"空虚感"而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情绪的低沉或烦躁不安,这种恶劣的心境如果旷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时可以达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胁很大。
3、黄昏心理。因丧偶、子女离家工作或自身疾病等,老年人心理会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对未来丧失信心,对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4、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在工作、生活过程中过度使用心理能力,使其功能降低的现象,是长期的精神超负荷造成的。其表现一般是总处于一种思考状态,反映出焦虑、烦闷、恐惧、抑郁等情绪。
2、更年期神经症。有些中年男性出现心身功能失常所致的神经症,我们称之为更年期症状,如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易激惹、烦躁、焦虑不安,同时伴有心悸、潮热、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机体衰老、睾丸功能减退、男性激素分泌减少等所引起。
3、疑病感。有些中年男人对个人或家庭的安危和健康格外关注,过分担心疾病,把身体正常衰退迹象看成大难临头,对机体感觉十分敏感,稍有不适就怀疑得了某种不治之症,为此忧心忡忡。尤其听到或者看到同龄人得了重病或者去世,总与自己身体现状联系。这些是无形的心理压力,会削弱身体的抗病力,反而给各种疾病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中年人心理健康的表现
1、感知觉良好。人的感知觉出现最早,也最早开始衰退。感知觉良好是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均正常。
2、记忆良好。记忆力除了与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有关外,还与心理健康有关。当人处于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状态时就有可能发生记忆障碍。能记住重要的事情,不需要别人经常提醒是记忆良好的表现。
3、思维敏捷。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中年人更要追求新知识、新技能,这样会不断刺激大脑,使思维活跃,反应迅速,有助于减缓大脑衰退的速度。
4、情感稳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和心理上的平衡,能及时分散、转移或取代消极情绪。
5、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中年人的心理健康极其重要。
6、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表现
1、坚持起居规律性。生活起居节律化,对自己决不姑息迁就。古语云:“起居无节,半百而衰”。老年人都应引以为戒。
2、坚持自我劳动。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尽力坚持自我服务性劳动。尤其是儿孙满堂的老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俗语云:“有儿四十即先老,无儿八十正当年”。这很值得有的老年人玩味。
3、树立生活目标。必须树立生活目标,不断增强求新动机,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地去生活,这也是老人心理健康的有效保证。
4、坚持适量工作。要做工作,而且要做自己乐意做又有数量质量要求的工作,在工作中和晚年的劳动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愉快的、紧张的活动中可以延缓衰老,益寿延年。正如孔子所说:“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坚持体育锻炼。严格的体育锻炼制度不仅增进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维持老人心理健康以及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三、让中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5个妙招
1、一生所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期主要是父母之爱,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期增加了同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期增加了情侣和夫妻之爱,中年时期增加了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老年时期则是晚辈之爱。这些爱非常地重要,能使人在事业家庭上增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2、宣泄和疏导
如果心理负担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就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适当的宣泄和疏导可吹走盘旋在心头的不健康“空气”。
3、善意的批评
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善意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但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则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4、理想与信念
坚强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心理的平衡器,能使人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5、学会宽容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宽容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自己不和自己过不去。面对不顺心如意的人和事,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四、心理不健康容易引发4种疾病
1、偏头痛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属众多头痛类型中的“大户”。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同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它是一种可逐步恶化的疾病,发病频率通常越来越高。
偏头痛的患者往往会发现,每当激动、焦虑、担忧、生气、工作不顺利或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出现头痛或使原有的头痛加重,其原因何在?研究发现,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位主管情绪活动的“边缘系统”,它能接受到身体各种感觉的刺激,进而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同时,边缘系统中还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在致痛和镇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血压
高血压这类疾病既可由生理性引起,也可由心理性引起。而且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人体的情绪所引发的高血压的症状及病情要更加复杂,治疗起来的过程更漫长。 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处于绝望状态,容易导致高血压。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情绪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这是一项不涉及其它已知高血压病因的独立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情绪的确会影响人体的心血管功能。
当人体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负面的状态时,人体的收缩压处于大于或等于165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毫米汞柱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处于高血压状态。而这种因为情绪所引起的高血压状态会使心脏病的发病率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大大升高。由于目前在研究和医疗方面,主要重视的是导致高血压的生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糖尿病
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人们知道,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功能有关,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之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植物神经的最高中枢的大脑边缘系统。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因而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
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时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被固定下来,进而导致糖尿病。而且不良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内分泌功能的减退,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功能下降。
4、哮喘
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哮喘,患者在焦虑、困扰或愤怒时,哮喘会频繁发作。有人对640名不同年龄哮喘病人的统计分析表明,有心理因素引起哮喘发作者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