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恶心想吐怎么缓解 治疗反胃有方法
2017-07-16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邬尔岚
一、中医疾病辨治反胃
反胃的辨治,可概括为寒、热、痰、瘀四类。①脾胃虚寒。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用丁香透膈散。若兼见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为久吐累及肾阳。治宜益火之源、温运脾阳,方用附子理中丸加味。②胃中积热。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红,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热,方用竹茹汤。若兼见唇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脉转细,为久吐伤津耗气,气阴两虚。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方用大半夏汤。③痰浊阻胃。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为痰涎水饮,眩晕,心悸,苔白滑,脉滑数。治宜涤痰化浊、和胃降逆,用导痰汤为主方。④血瘀内结。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有积块,坚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胀满刺痛拒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反胃起病缓慢,病初多表现为脾胃虚寒或胃中积热,适当调理,较易治疗。如久病形体日渐衰弱,发展为真阴枯竭或真阳衰微之危候,预后不佳。
二、反胃的类型
1)浊阻胃型反胃。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为痰涎水饮,眩晕,心悸,苔白滑,脉滑数。
2)瘀内结型反胃。证见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有积块,坚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胀满刺痛拒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
3)胃虚寒型反胃。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4)中积热型反胃。证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红,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胃泄热,方用竹茹汤。若兼见唇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脉转细,为久吐伤津耗气,气阴两虚。
三、反胃临床治疗
1. 疏肝理气
肝气最宜疏利畅达,方可使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出入自如。肝气郁结或横逆克犯脾胃使脾运减退清气不升、胃降失司浊气上逆。证见病情每因情怀怫郁而加重,气闷郁烦,胃脘胀痛,嗳气泛恶,脉弦。欲安胃必先制肝,用四逆散调和。气滞明显可合越鞠丸、金铃子散,肝阴不足可合一贯煎等。
“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肝胆互为表里,胆升清阳之气,“胆宜见降”,胆汁借助于肝的疏泄输于肠以助消化,肝升胆降正常辅佐脾胃的升降。若胆汁排泄逆反也令胃气不和痰涎内生而反胃,用四逆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效果明显。
2.健脾助运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运正常饮食水谷无以停聚,反胃者往往畏惧纳谷,精微摄入减少,导致肾精亏、肾气衰、肾阳虚,见下焦火衰;机体气血不足,肝血虚亏使肝体不用。证见神疲懒言,食欲不振,面色不华,脉形细小。亟宜补益脾气,使脾气振奋贵于运化,饮食物与津液循其常道不逆反,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化裁;若脾阳虚宜温运脾阳,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3. 和胃通降
“六腑以通为用”,胃居高位,每当宜降。通降胃气诚如李杲所言“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治其标”。胃中有邪当分外干内伤,明寒热虚实不同。胃受邪扰,胃气失降,应“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而通之。若见胃中虚寒宜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相佐;痰饮阻于胃脘宜温化降逆,橘皮竹茹汤相佐;少气耗津宜益气生津降逆,旋覆代赭汤相佐。
四、反胃的治疗偏方
1.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煮粟米粥吃。
2.用白豆蔻、缩砂仁各二两,丁香一两,陈为一升(黄土炒焦,去土),共研为末,加姜汁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此方名“太仓丸”。
3.白垩煅红,放在一升米醋中浸过,再煅再渍,直到醋干为止。取这样处理过的白垩一两,加炮干姜两钱半,共研成末,每服一钱,最后连服到一斤以上。
4.用蚯蚓泥一两、木香三钱、大黄七钱,共研为末,每服五钱,清水送下。忌食煎炒酒醋椒姜等热物。
5.用陈年的伏龙肝,研末,米汤送下。每次服三钱。
6.用梁上尘调黑驴尿服之。
7.用赤石脂粉,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姜汤送下。服药之前,整吞巴豆仁一枚。
8.用硇砂二钱,加水调和,包入荞麦面中,煅焦。冷后,剥取中间湿药。焙干一钱,配槟榔二钱、丁香二个,共研细。每服七厘,烧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病愈为止。愈后吃白粥半月,还要服其他健胃药。
9.反胃,食肉即吐。用茅根、芦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一次服下。
10.反胃恶心,药食不下。用荆三棱(炮)一两、生丁香三分,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