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动脉血栓是怎么回事 如何护理预防静动脉血栓
2017-08-0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苏碧菡
一、静脉血栓的病因及症状
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感染性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感染性者则由于血液淤滞所致,且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
(二)发病机制
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黏附于局部形成血栓,接着纤维蛋白沉着使血栓增大,导致管腔闭塞,甚至波及附近或远离的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浅静脉血栓形成
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二、静脉血栓的诊断依据
最近感到腿部肿胀疼痛的朋友们也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静脉血栓,想知道静脉血栓和简单的腿疼有什么区别,如果真患上了静脉血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鉴于这些疑问,我们现在就来一起看看静脉血栓的诊断依据及日常保健。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
1、突发患肢肿胀,行走或站立时加重,有明显的手术等创伤史。
2、患肢肿胀变硬,凹陷性不明显,早期皮肤温度降低,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3、超声波检查发现患脏静脉有阻塞。
4、当确诊为静脉血栓形成时,根据肢体肿胀范围,可判断病变的部位。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患肢保温冬季需特别保护患肢并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组织的耗氧量。
2.饮食上要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纤维素、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滞度的食物。
3.每日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原则上每日至少有10min连续运动。步行时出现疼痛即刻休息,疼痛减轻再继续活动直到预定目标,鼓励逐日增加活动量。应严格禁烟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管内膜变化引起胆固醇沉着。
4.遵医嘱服药,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5、预防和消除形成溃疡的原因,每日清洗足部,一旦有溃疡可采用对皮肤刺激性小的液体清洗并用纱布间隔足趾。有湿疹、足癣等应尽早去皮肤科就诊。
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血管外科疾病,患病后易造成肢体病残,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既然这种疾病如此嚣张凶猛,我们就应该在生活中尽量做好预防,做好保健,提前预防它的发生,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
一)机械预防方法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
二)药物预防法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
1.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预防性应用右旋糖酐对妇科手术如经腹部或阴道子宫切除术和矫形外科尤其是髋关节手术,可使血栓形成发病率明显降低;对年龄超过40岁,施行腹部择期性手术者,如胃、结肠、胆道或前列腺手术,并无明显作用。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四、静脉血栓日常保健
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要注意生活习惯,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另一个方面是要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已经形成的血栓脱落。
静脉血栓形成后,若局限于小腿静脉内,血栓可渐渐机化,血流再通,多数不遗留症状,少数向上蔓延至股静脉或髂股静脉,因此过程常为渐进,不易及时诊断,最终发展成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肢体肿胀不易消退。因深静脉瓣膜在血栓形成及炎症过程中受到破坏,即使血流再通,重力作用产生的静水压力,使组织内纤维素积聚,脂肪结缔组织硬化,皮肤产生淤滞性皮炎的改变,甚至发生静脉淤滞性溃疡,造成肢体一定程度的病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易于脱落。若栓子大,栓塞于左右肺动脉主干,可造成大片肺栓塞,这常是猝死的原因之一。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对年老、肥胖及既往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尤应注意加强预防。鼓励骨折、外伤及术后患者主动活动肢体,行深呼吸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盆腔及下肢手术时,操作应轻柔,避免损伤血管,术后穿着弹力袜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对手术的患者,为对抗术后可能发生的血液高凝状态,可使用肝素或右旋糖酐以降低血小板的活动。深静脉血栓形成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促使局部炎症消退。为防止血栓蔓延,应用肝素及香豆素类药物进行抗凝治疗。为防止血栓引起静脉功能不会,在发病早期就应开始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链激酶和尿激酶。
为预防肺栓塞,髂静脉血栓形成后48小时内可行静脉血栓取除术。对病程稍长,血栓不易取除而又有肺栓塞危险者,可在下腔静脉腔内或腔外安置滤栓装置以防止发生肺栓塞。
静脉结扎术: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