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心肌酶变化 怎么样预防与治疗
2018-10-0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傅芷卉
一、心肌梗死是怎么引起的
1、心脏通过冠状动脉供血才能够搏动。然而,出现动脉硬化时,冠状动脉的内腔变得狭窄,就会出现心绞痛。当变狭窄了的冠状动脉又被血栓所阻塞,输送往心肌的血流就会完全地断流,这时就会出现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多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力劳动过累、饱餐后而发病。心肌梗死既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无症状者中。
3、心绞痛反复发作也会发展成心肌梗死。在变异型心绞痛病人中,反复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由于老年人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心肌因血液供应持久的严重阻碍或完全中断而发生不可逆转的结构上的改变而形成坏死。
4、与季节有关。本病在春、冬季发病较多,与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有关,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病,以清晨6时至午间12时发病最多。
二、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1、及时而积极地治疗先兆症状。先兆症状的出现可能为心肌梗塞濒临的表现。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
2、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治疗。在此期间,治疗原则应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尽量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危险阶段,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有较多有功能的心肌,维持较有效的生活。
3、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生活与工作安排。出院前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了解心功能,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活动量。出院后2~3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
4、家庭康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对病情平稳、无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会允许其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三、心肌梗死预防
1、心肌梗死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诱发心肌梗死。
2、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3、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死的易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安排。
4、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放松精神,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事情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做事慢慢来,脾气要平和,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生气,遇到事情要心平气和。
四、心肌梗死心肌酶的变化
1、肌酸磷酸激酶及同工酶的变化。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在其他组织细胞中含量不多,所以特异性较强。
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6〜12小时幵始升高,20〜48小时髙峰,3〜5日恢复正常。因该酶也存在于肝细胞中,所以特异性较差。
3、乳酸脱氢酶的变化。8〜10小时开始上升,持续8 ~ 14日后恢复正常。
4、 血肌红蛋白的变化。2〜4小时开始上升,4小时高峰,较血清酶出现早,持续3 ~5日恢复正常,肌钙蛋白的变化2〜5小时开始上升,12〜24小时达高峰,持续5 ~ 14日,特异性、敏感性均很强,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有意义的指标。心肌梗死发生于心肌缺血性损伤导致了心肌细胞死亡,坏死。心肌坏死合并的不适常持续20min以上。合并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乏力等。偶尔,心肌坏死可以没有任何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