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糖尿病不吃药怎么控制病情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2018-09-17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陈以亦

一、不吃药怎么控制糖尿病

  1、多运动

  每天出去慢跑或是散步。

  2、饮食控制也很关键

  同样有糖尿病的陈先生介绍,以前都要吃1碗半到2碗的饭,而现在每餐的主食基本控制在1两半左右。早晨一包牛奶和一个鸡蛋,午餐和晚餐主食均为一两半的米饭,另外青菜、鱼肉等总量每餐约半斤左右。

  3、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定期复查

  有时候遇到应酬要喝酒,陈先生都会先问问医生,医生说要少喝就少喝,不喝就不喝。

  4、每天检测血糖

  同时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这是陈先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陈先生家中书房里厚厚的一摞笔记本都记录下了他这一年多来,每天的饮食和血糖值。

  5、多阅读健康类书籍

  增加自己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注重空腹血糖

  近年来,空腹血糖是否达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血糖越接近正常,糖尿病并发症越少。他们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应该追求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空腹及餐前应该控制在6.1mmol/L以下。

  专家指出,糖尿病是因人体胰岛功能衰退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等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参照三个指标,即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后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而餐后血糖则指用餐后的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个人近8至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我国糖尿病患者受饮食习惯影响,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因此大部分患者更重视餐后血糖监测与控制,而对空腹血糖关注较少。这样的观念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存在一定风险。在综合了多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之后,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日前公布的《2013年AACE糖尿病综合管理流程》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追求达到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空腹及餐前应该控制在6.1mmol/L以下,且无低血糖发生。

  空腹血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础,餐后血糖依附于空腹血糖。空腹血糖主要来源于肝糖原输出,而餐后血糖则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饮食、餐时胰岛素分泌、外周抵抗、餐后运动,等等。因此控制空腹血糖比控制餐后血糖更简单安全灵活,也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其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总体高血糖的贡献比例不同,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空腹高血糖对总体高血糖的贡献则逐渐升高。尤其是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佳的患者,空腹高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率高达76%至80%。而经过基础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下降后,大部分患者的餐后血糖也随之下降。因此,控制空腹血糖对于控制餐后血糖和整体血糖水平都至关重要。

  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血糖越接近正常,其并发症越少。空腹血糖每降低1mmol/L,总体卒中风险降低2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23%,心血管死亡率降低19%。

  此外,专家们强调重视空腹血糖的同时,建议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血糖管理应遵循“先空腹后餐后”的血糖控制顺序。也就是先使用基础胰岛素对空腹血糖进行管理,通过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帮助患者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空腹血糖达标后可推动整体血糖达标,如果仍不达标再进行餐后血糖管理。

二、糖尿病常见几种危害

  对眼球的危害

  糖尿病患者除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白内障外,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危害眼球的主要表现。轻者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

  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溃烂,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端坏死。在这种情况下,截肢将是不可避免的,致使残废。

  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和糖尿病心肌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并发率和病死率为非糖尿病人的3.5倍,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表现为四肢末稍麻木、灼热感或冰冷刺痛,重者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排汗异常(无汗、少汗或多汗),腹胀、便秘或腹泻,站立位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尿不尽或尿失禁。

  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各原因所致的晚期肾病中糖尿病占第一位。在幼年型患者中,肾功能衰竭是主要致死原因。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多17 倍。

三、引起糖尿病的几种原因

  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造成胰岛素作用受阻,诱发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诱发2型糖尿病。

  病毒感染

  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者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机体后,直接侵及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β-细胞,且抑制β-细胞的生长,从而造成胰岛素分泌缺乏,引发I型糖尿病。

  饮食结构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导致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起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精神神经因素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由于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造成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导致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造成高血糖,引起糖尿病。

  自身免疫

  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其机制主要在于,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胰岛 β-细胞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可直接造成胰岛 β-细胞损害,造成胰岛素分泌缺乏,导致糖尿病。

  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四、如何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1、控制饮食

  食物带给我们能量,是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已经患上了糖尿病,哪怕只是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的升高,都应及时地提高警惕,在饮食结构上进行调整。首先要减少糖分的摄入,那些含糖量高的食物尽量少吃,最好能避免。即使是一些健康食品,也应首先考虑其糖分,如西瓜、葡萄、甘蔗等,更不要说奶油、糖果了。

  其次要少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并控制脂肪的摄入,动物内脏、肥肉等,以防胆固醇和血脂升高。高血脂、高血压会使身体的机能下降,跟糖尿病一起,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即使是主食,也要控制好食量,并且宜多吃粗粮。而菜类家多吃豆类和绿叶蔬菜,它们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一方面减少糖分,另一方面也可以减缓身体对糖分吸收的速度。

  2、多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即使是患了病,也应保持适宜的运动,每天坚持半小时,对促进新陈代谢有很大的好处。

  剧烈的运动是不提倡的,可以采取散步、打太极、跳广场舞等方式,最好由家人陪同,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因保持心情的愉悦。

  3、戒烟

  很多人一直都有抽烟的习惯,等到血糖升高时,仍不能立即戒烟。这会给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长期吸烟也没有任何益处,更何况是患了代谢紊乱的糖尿病患者。吸烟会使血液流动减慢,并导致动脉硬化。而烟草中的尼古丁还会刺激肾上腺的分泌,不仅会使血压升高,还会导致血糖跟着上升。因此,戒烟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可以说是头等大事,应在身体健康时就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并逐步控制频率,这样就不会出现在生病时戒烟难上加难的情况了。

  4、控制饮酒

  健康的人平时少喝点酒可以舒筋活血,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还是应谨慎些。由于喝酒会使肝脏的负担加重,并且会使血脂升高,以及代谢功能发生紊乱。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体内的胰腺分泌不正常所致,饮酒很可能会使病情发生恶化。如果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且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以适量地喝一些酒精度不高的酒,千万不要贪杯。

  5、日常监测

  从第一次发现自己血糖偏高时开始,就应多注意监测,过两个月就去测量一下,以防血糖进一步升高而不自知。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往往是需要终身服药的,这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或是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就放松警惕。

  6、调整心态

  很多人可能平时一直都很健康,一旦查出患上了糖尿病都不太能接受,这是正常的。但逃避不是办法,更会延误了控制病情的有利时机,给治疗增加阻力,也会给并发症提供可趁之机。糖尿病虽然到了后期会比较可怕,但只要能坚持自我监督、自我防护,带病长寿并不是什么难事。虽然在饮食上忌口可能会使人心情灰暗,但是饮食习惯也是慢慢养成的,也许过一段时间,也就可以坦然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