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丹田在身体什么位置 其作用又有哪些_丹田在什么位置_丹田的作用_真气运行法

2016-08-0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沈碧彤

一、丹田在什么位置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目前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人身虽然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是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通常是指意守下丹田。

  下丹田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古人认为下丹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内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均是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亦是男子藏精、女性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至陛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因此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会聚、储存真气的主要位置,所以也被叫做『气海』。

  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星期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作用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因此养生家都很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能够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能够调节阴阳,勾通心肾,使真气充实,通畅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增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刺激丹田穴可以用按揉或者艾灸的方法,还可通过腹式呼吸达到保健作用。平常生活中,人们采用的多是靠胸廓的起伏来达到呼吸的目的,即胸式呼吸,这样肺的中下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体吸人的氧气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运动,经常有意识地使小腹隆起或者收缩,从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就能够加。陕新陈代谢,减少病患的发生。正确的腹式呼吸要首先放松腹部,以手抵住气海,徐徐用力压下。在压时,先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缓缓用力压下,6秒钟后再恢复自然呼吸。如此不断重复,则可以健体强身、益寿延年。

  丹田可治性功能减退,对妇科虚性病患,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男科的阳痿、遗精,及中风、脱肛都有不错的预防治疗作用,尤其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二、丹田的作用

  气海(丹田)——人体性命之祖

  气海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气就是人体呼吸出入的气息,也就是元气与其他各种气,如宗气、卫气、营气等。海就是海洋,意喻广大深远,无边无际。气海,简单地理解就是气息的海洋。

  气海与两肾相连,肾属水,水在身为阴,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必须阴阳相济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人们吃饭、呼吸、睡眠,一切动静,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水火阴阳。所以,必须让心火下降肾脏,就好像天上的太阳照耀江海。这样,阴水得到阳火的照射,就能够化生云气,上达心肺,滋润身体,形成水升火降、通体安泰的局面。当身体处于一种和谐循环的状态中时,邪气自然不得近身,人也就不会得病。

  古代医学家十分重视气海的作用,认为气海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气海内气的强弱,决定了人的盛衰存亡,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艾灸气海穴是一个很好的保健方法。气海在下腹部,而下腹部是女性的子宫、男性的精囊藏身之处,都是极其重要的部位。古人说“气海一穴暖全身”,就是强调这个穴的保健养生作用。实际上,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艾灸气海可以使免疫球蛋白明显增加。可见,气海穴的确是极有作用的一个穴位。

  刺激此穴除了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达到保健功效。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的多是胸式呼吸,靠胸廓的起伏达到呼吸的目的,这样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体吸入的氧气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运动,常有意识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缩,从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就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气功中的吐纳一般都要求腹式呼吸,以达到深、匀、缓的效果。呼吸规律是人类自然的动律,调之使气息细长乃是顺其机能而延伸之,以达到强健人体、延年益寿之功。

  怎么让气海充实呢?正确的腹式呼吸是怎样的呢?首先放松腹部,用手抵住气海,徐徐用力压下。在压时,先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缓缓用力压下。6秒钟后再恢复自然呼吸。如此不断重复,则精力必然日增。

  气海在身体前正中线上,关元穴和肚脐的中间,可以先四指并拢取脐下三寸(关元穴),中点即是气海穴。

三、真气运行法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功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如能依法练功,可起到还精补脑、延缓衰老和防病治病作用。

  (一)姿势

  有行、立、坐、卧4种形式,其中以坐式为主,其他姿势为辅。要求头顶如悬,闭目内视,耳听呼吸,练哪一步功就内视哪一部位,保持从容自然。

  (二)呼吸

  其特定呼吸法是鼻吸鼻呼和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因为只有通过呼气运动,才能推动真气下入丹田。

  (三)意念

  1.呼吸注意心窝部

  (1)先将练功条件准备好,即缩小视野,注意鼻尖少时,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气,勿使闻声,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时顺其自然。再呼仍如前法。练习一定时日后,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这也是排除杂念的好方法。如果还是杂念纷扰,可用数息法,直至杂念不再兴起,即可放弃数息法。

  (2)练功时间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有条件可安排固定的时间,养成习惯,对静心很有帮助。认真练习,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功。

  (3)练功3~5天,即感到心窝部沉重,5~10天,心窝部有温热感,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为第二步气沉丹田打好基础。

  2.意息相随丹田趋

  (1)当第一步功法做到呼气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呼气向下延伸,一步一步自然地向小腹(丹田)推进。

  (2)练功时间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10天左右即可气沉丹田。

  (3)练习一段时间后,呼气时会感到一股热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增多,这是胃肠功能增强的表现。

  操作提示:以意引气由心窝至下丹田时,用意要慢,慢慢将热气引向丹田,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发生不适。

  练习此法能使脾胃功能得到增强,使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得到改善,一般可增进食欲,改善大小便异常现象,对慢性结肠炎有良好效果。

  3.调息凝神守丹田

  (1)当第二步功丹田发热后,即可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要再注意呼气往下送,以免发热过大,耗损阴液,犯“壮火食气”之弊。呼吸自然,意守丹田,文火温养。

  (2)练功时间每日3次,每次30-40分钟,或更长一些。这一关是培育丹田实力,为积气冲关打好基础。需40天左右方可充实有力。

  (3)此阶段小腹发热明显,再经10数日形成“气丘”,随功夫增长,气丘也越来越大。待小腹充实,有足够的力量,即向下游动,有时阴部发痒,会阴跳动,或四肢、腰部发热等,这些感觉可因人而异。

  4.通督勿忘复勿助

  (1)经第三步功丹田充实后,真气即经过会阴沿督脉上行。上行时,意气相随,勿分散注意力(勿忘)。若行至某处停下,也不可强行导引(勿助)。上行的快慢是由丹田中积蓄的真气的力量决定的。若实力不足,急于“通关”,强加导引,便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应顺其自然。如果上行至玉枕关通不过,内视头顶便可通行。

  (2)每天可酌情增加功次,每次时间也应延长至50~60分钟。大多数人经1周左右可通督脉。

  (3)通督脉的反应因人而异,有的片刻就通过了,力量很猛;有的须经数小时或数天;有的行行住住;有的直冲而上。项背强急,环头拘紧,这是通督脉必有的反应,不必疑虑,应自然放松,通关后(尾闾、夹脊、玉枕)自然轻松愉快。

  操作提示:真气充足,吸气稍用意令真气沿督脉上升,呼气沿任脉下降循行一周。若通关不过,行至某一处停下,不要强行用意引气,需重新意守丹田,待真气充足再运行周天。

  二呼真气入丹田,一吸真气入脑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脉循环,古称“小周天”。到此阶段,凡由于肾精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月经不调、心慌气短、急躁易怒、精神恍惚、性欲减退等症可得到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表现为精力充沛,身体轻捷,判若两人。

四、练习气功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