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青少年叛逆怎么办 青春期孩子心理主要特征有哪几方面

2016-11-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李冰枫

一、青少年叛逆怎么办

  一、批评孩子要把握好分寸

  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就把他过去的种种不是全都翻出来,随意地贬低和挖苦孩子,教训孩子时连同他的人格一起做出批判,这些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也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孩子会觉得家长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搞的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出尽了丑丢尽了人,心中的怨气和愤恨自然就会流于言表;不就事论事地批评孩子,孩子会觉得家长对自己不公平,明明只是一件事做错了可在家长眼里自己好像就从来没有做对过一样,如此地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心里的委屈自然也要发泄发泄;贬低挖苦孩子和批判孩子的人格,都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孩子会不甘心认错,从而对家长产生对抗。所以,要想减少孩子的对立情绪,家长不能滥用批判,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评孩子时要分清场合,不要当众尤其是当着孩子同学和朋友的面批评孩子;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更不要贬低孩子的人格;批评孩子时要考虑到孩子的情绪,要选择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不要在孩子心情烦躁的时候对对他说三道四。最后有一点很重要,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孩子要多些表扬少些责怪,要经常想想孩子的长处,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找寻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平时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多了,犯错误也会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批评。

  二、给孩子选择的权力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把握重要的问题,给孩子定个大的框架和原则即可,让孩子在不违反原则、不超越界限的基础上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家长绝对不要对孩子管的过宽过死,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节都指手划脚,不要一切事情都由家长来决定,这样孩子会觉得很委屈,会觉得家长对自己不信任、不尊重,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自*被剥夺了,自己老是在受家长的控制,为了摆脱束缚争取自由,孩子就有可能选择与家长对着干,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只要是来自父母的声音,只要是父母提出的要求,他都一概予以反对。为了使孩子的逆反状况有所改变,家长应当从改变自己做起,对于孩子的所作所为,家长先不要急于干涉,而是要先反问一下自己,“这对于孩子要紧不要紧?”如果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并无大碍的事情,尽管由孩子去好了,比如孩子习惯于晚睡晚起,只要他上学不迟到就可以;孩子偏爱打篮球而不愿早起跑步,只要他能够经常锻炼身体就可以。其次,在希望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也要尽量给孩子多些选择,比如天气转凉想让孩子加件外套,可以让他在夹克衫和运动服之间选一样;孩子偏食不爱吃绿叶菜,可以让他在菠菜和小白菜之间选一样。

  三、冷静处理孩子的逆反

  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当他对大人的管教不服气时,他可能会情绪比较激动,他可能会冲大人发脾气,他可能会有过激的言语和行动,这时家长千万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急,要想办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绪,可以先把事情暂时放一放,让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出去与小朋友玩一会儿,或者呆在房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的气往往来的快去的也易,等到孩子心平气和之后再来和他说道理。因为孩子在心情顺的时候家长批评他几句,他愿意听也听得进去,而孩子正在火头上的时候即使家长说的全是真理,孩子也会不买账,也会故意反驳家长几句;另外,当孩子与家长顶嘴时,家长即使是再不满也要保持冷静,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能一看到孩子顶嘴就大发雷霆火冒三丈,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因为这样做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得双方的情绪更加对立,孩子会更加不服气而家长则会更加怒不可遏,父子矛盾或母子矛盾也跟着激化和升级,最终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敌对,会记恨父母,个性强的孩子还可能会离家出走。

  四、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

  有些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父母的,他们常常以自己为长辈而自居,习惯于对孩子居高临下,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要求孩子对自己惟命是从,孩子稍有些不顺从,孩子稍有些异议,便采取高压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但是这些家长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他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地服从和遵守家长的命令,当他认为自己是对的时候他会坚持己见,当他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家长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会逆反。因此,要想减少孩子顶嘴的发生,家长必须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遇到事情时,应当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说的确实有道理,家长应该积极地采纳并对孩子做一番表扬,即使孩子的观点不正确,家长也不能训斥、贬低或嘲笑孩子,而应当耐心地启发孩子,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让他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孩子心里服气了,他的嘴也就不会那么硬了。

  结语:期实孩子有“逆反心理”他也是痛苦的,因此要有帮助孩子度过难关的想法。我们爱孩子,就要与孩子的情感连在一起,孩子不快乐,痛苦,我们就要感到痛苦,要与生死与共,风雨同舟才行。家长不要挤兑孩子,对孩子太过强压,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家长后悔不及。对孩子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家长望子成龙,看孩子学习不好,焦虑万分,对孩子就话没好话,脸话没好脸。孩子渴望认可,而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非让孩子超过自己,才有面子。如果无论孩子怎么努力,在父母那里都不满意,那么孩子还有什么学习劲头可言呢?孩子最需要对他价值的认可,至少你要对他的某一方面认可,那就把自己的面子先放一放,对孩子的期望值暂时放得低一些,对孩子的认可和满意就会多一些,你的孩子的动力就会增强起来,之后你再不断地上升期望值吧。孩子的一些不对的做法难道就没有我们父母教育失误的原因吗?别人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像你孩子“逆反心理”这样严重?只有克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减少与孩子愈演愈烈的冲突。

二、青春期逆反心理是什么

  逆反心理,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期间的伴随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虽然近年来被频繁使用,但是争议也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心理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思维也从儿童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心理上有两个特点:首先,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等;其次,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喜欢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只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青春期学生爱时髦,喜欢追求时尚,极易陷入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中去。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词语,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及时并正确的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对待人和事物多疑、冷漠、反抗社会等等心理,变得学习消极、理想泯灭、性格偏执,严重的可能产生厌世或者犯罪心理。有着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学生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怒。老师、父母越是恼怒,对于他们越发训斥,就会使他们愈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杀亲、离家出走、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事实说明,如果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疏导青少年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三、青春期孩子心理主要特征有哪几方面

  青春期孩子心理主要特征是:

  1、渴望独立。

  追求独立和平等,渴望有些事能自己做主,渴望有自己活动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什么事不要都代我做主,我需要独立,需要负责任,需要被人信任,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功能。优点是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见解;极端是他可发展到独断专行,固执己见。

  2、渴望认可。

  追求独立就要求大人们对他尊重、认可和信任。家长要认为我可以做事,有能力自己做主,独立自己去解决问题。优点是孩子荣誉感增强,能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极端是他可发展到因为自卑而不愿和他人接触,采取对抗的态度或在学习以外违法乱纪以树立自己在同学中的威信。

  3、渴望友谊。

  尤其是同伴间的关爱,因为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孩子与孩子和孩子与长辈是不一样的,孩子与孩子是平等的,不受约束,有自由,即便是打时闹,不高兴就哭,高兴就跳舞,真情流露,平视的、尊重的感觉,放开又开心。同龄人相互倾诉,共同的游戏和爱好……,这一切都是父母不能给予和替代的。大人的爱护,有时对他们来讲就像笼子一样,很不舒服。因此对于孩子在同伴间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困扰要予以高度重视。优点是推动人的社会化进程;极端是他可发展到因为与家长、教师、同学关系紧张,不跟看不起他的人说话,有意不学习,以求*。

  一般地说人有情绪、情感、理智和习惯行为四个决策系统,而情绪决策系统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逆反心理受心气左右,心气不顺,就要找平衡。由于心智不成熟,思维的偏激性很大,一事当前,感情用事。

四、对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

  首先,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境,孩子成长和成功需要父母的鼓励、支持和肯定。所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多与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对症下药给予相应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进而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着急,也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也不要表示出对孩子的失望,让孩子将自己的感觉、想法等全部说出来。当听到孩子的感觉和想法之后,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受过什么样的苦、遇过什么样的难,是怎么扛过来、挺过来甚至熬过来的,以积极心理和行为来给予儿子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去。不要打击孩子,时常赞赏孩子,每当孩子取得一些进步时应该给予肯定,帮孩子共同营造成就感,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转变自己的心态。

  其次,我们要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心理来看待和考虑问题,同时尽最大可能与孩子的心理保持步调一致,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也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才能以良好的自信心和强大的坚毅力来突破之。只有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家庭教育才能真正的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平时在家庭要创造和谐、温馨和关爱的环境,在饭桌或其他闲暇时间家庭成员之间就像与要好的同事、朋友在一起一样能畅所欲言,这样您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氛围中给予孩子恰当的诱导,进而使其走出情绪波动的泥潭。

  第三,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所以要多多运用“0×0教育模式”--指出孩子的优点(0),然后用“如果”或“假设”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进一步肯定(0)——进行褒扬、鼓励和赞美,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关心、支持、鼓励;孩子出现进步行为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和肯定(比如,努力程度、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又快又好等),鼓励和支持孩子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独立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利用孩子的特长、兴趣以及其他表现良好的地方,充分运用“0×0”教育模式来化解孩子消极的心理表现,在赞扬和鼓励中帮助孩子建立对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家长在家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经常鼓励孩子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使孩子在学习上有个明确的目标,让孩子充分感受亲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自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地消除对立情绪。

  第五,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当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不合情理时,家长首先要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不合情理,这样他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地去改正。平时要多留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第六,要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难免和孩子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也易造成伤心、气愤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消除,就会导致抵触心理,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孩子生活兴趣和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激化双方的关系。改变这种不利境地的最为理智的办法就是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心理换位——假设你是爸爸我是孩子,我现在对你这样你会怎样处理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置身于父母的立场去思考、去感受,就会发现父母的难处,甚至有时的无可奈何,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理解父母而使亲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进而就会自觉减轻或避免自己与父母的抵触情绪。

  第七,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以便孩子能谅解。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分析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并充分考虑,然后用朋友式的商量口吻,语气平和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和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

  第八,尊重孩子,坦诚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立的思想、愿望、要求,希望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对待孩子也需要尊重。在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中要做到“坦诚”二字,诚意、诚恳、真诚,它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其实,尊重孩子、与孩子坦诚交流会使孩子更加尊重自己,而教训常常使得孩子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教训、命令往往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过强,忽略孩子的感受,不留余地地说出对孩子的评价,结果造成孩子的不愉快。这种方式,容易变成责备、命令的口吻,使孩子产生抗拒或畏缩。如:“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你究竟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你不能这样做!”、“你应该懂事了!”、“你照我的话去做!”等等。而应代之以尊重、商量、不带命令的语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妈妈下班回家很累,想请孩子帮自己倒点水。如果说:“孩子,给妈妈倒杯水!”这样讲,孩子有时就不会情愿,甚至不耐烦。但换个方式和语气讲,“孩子,妈妈口有些渴了。请帮妈妈倒杯水,好吗?”或“孩子,给妈妈倒杯水好不好?”情况可能就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