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诊断巨细胞病毒 如何预防巨细胞病毒
2016-11-2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柴凝芙
一、巨细胞病毒的诊断方法
1.对CM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因此实验室操作从试剂选用至结果判定,都需保证质量。采用国际上尚未公认的新方法时,应与“金标准”病毒分离等结果对照,考核其可靠性。2.在中国小儿中,原发感染大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此时又多呈产毒型感染状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趋向潜伏感染。但在患有其他疾病时,体内病毒又可被激活,呈现产毒型感染。如人们观察过3岁以上的53例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在他们的急性期除2例(3.8%)外均伴有CMV感染,其中半数以上(64.2%)为再发感染,以后随访中发现又转为潜伏感染,可以作为佐证。
3.CMV感染小儿多表现为无症状性感染,只有少数为症状性感染,且又多发生于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患儿。在严重免疫缺陷时,可出现肺炎、肝炎等全身疾患。
4.CMV感染可累及宿主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但产生严重病变的机会不多,靶器官的损害又与患儿的年龄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小头畸形、智能障碍等)和先天畸形主要见于先天性感染;肝炎、肺炎还可见于婴幼儿时期感染。因此,在生后感染患儿身上发现有中枢神经损害和先天畸形,将其归为CMV感染所致是不科学的。
二、巨细胞病毒的种类
1.根据其感染的次序可分为:⑴原发感染:指宿主初次感染CMV,而在感染前缺乏对CMV的任何特异性抗体(6个月以前的婴儿可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IgG抗体);⑵再发感染,是由于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毒被重新激活而复制增殖;或再次感染外源性不同毒株或更大剂量的同株病毒。CMV侵入宿主体内,并在宿主体内复制或潜伏,即为CMV感染。
2.根据宿主获得感染的时间可分为:⑴先天性感染:指由CMV感染的母亲所生育的子女,于其出生14天内(含14天)证实有CMV感染,为宫内感染所致;⑵围生期感染:为CMV感染母亲的子女,在出生14天内没有发现CMV感染,而于生后第3~12周内证实感染者,主要经产道或母乳途径获得感染。以上两型都是原发性感染;⑶生后感染或获得性感染:指在出生12周后证实有感染(出生12周内无CMV感染证据),可以是原发感染,也可以为再发感染。人们前瞻性观察47例由CMV感染母亲生育的子女至1周岁,其中先天性感染27.7%,围生期感染23.7%,生后感染34%,无感染14.6%。
三、巨细胞病毒的治疗
丙氧鸟苷(ganciclovir DHPG)有防止CMV扩散作用。如与高滴度抗CMV免疫球蛋白合用,可降低骨髓移植的CMV肺炎并发症死亡率,如果耐丙氧鸟苷的CMV感染可选用磷甲酸钠,虽能持久地减少CMV扩散,但效果比前者差。国外研制CMV病毒活疫苗,能诱导产生抗体,但排除疫苗的致癌潜能,有待解决。
由于CMV感染患者大多处于潜伏感染状态;即使CMV在体内复制活动,也多为无症状性感染。目前又无有效、安全的抗CMV药物,故对CMV感染的治疗,仍限于症状性感染时的对症处理;更昔洛韦因有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因此只能在症状性感染时谨慎使用。丙氧鸟苷(ganciclovirDHPG)有防止CMV扩散作用。如与高滴度抗CMV免疫球蛋白合用,可降低骨髓移植的CMV肺炎并发症死亡率,如果耐丙氧鸟苷的CMV感染可选用磷甲酸钠,虽能持久地减少CMV扩散,但效果比前者差。国外研制CMV病毒活疫苗,能诱导产生抗体,但排除疫苗的致癌潜能,有待解决。
四、巨细胞病毒的预防
⑴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⑵对于孕妇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护,使她们远离传染源。
⑶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⑷乳汁中巨细胞病毒阳性者,不应哺乳。
⑸免疫防治,尚在研究和探索中。 CMV引起细胞内感染后,灭活疫苗无明显预防的作用。怀孕早期发现有CMV原发感染及/或羊水细胞中有CMV抗原时,应中止妊娠。减毒活疫苗可使被接种者产生抗体。并产生对CMV的细胞免疫,减少症状性CMV感染的发生。CMV高价免疫球蛋白对血清CMV阴性的骨髓移植受者的症状性CM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不能预防再感染。在接触患儿尿液或唾液后应仔细洗手,以预防后天性CMV感染。
预防输新鲜血引起的CMV感染,可用下列方法:①使用冷冻血液或经冲洗的血液;②血液输入前须贮存48小时以上;③使用经放射线照射过的血液;④使用血液滤器除去血液中的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