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扁桃体炎引起发烧了怎么办,扁桃体炎会对患者造成以下影响,中医巧治扁桃体炎的方法

2016-11-2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范夜山

一、扁桃体炎引起发烧了怎么办

  药物治疗扁桃体炎咽炎,多采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这也是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治疗方式,对于症状轻微者,可能会很有效;对于病情严重者,扁桃体发炎 反反复复,经常性的用药,较易产生抗药性。因此,不适当的或过量的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不但对治疗不起作用,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内的有益菌,加重病情。

  扁桃体炎引起发烧怎么办?对于高烧不退的儿童,除了要积极的送院治疗外,家长可以选择物理降温,特别是对头部的温度的控制,可以用湿毛巾敷前额或是冰枕使头部降温,酒精擦浴也有利于全身降温。

  低温等离子微创技术无痛治疗扁桃体发炎,既不对身体免疫功能造成损伤,还能有效的根治扁桃体发炎。

  对于反复发作的扁桃体发炎的情况医生一般会建议手术治疗,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利用低温等离子射频的能量,以40度左右的等离子低温来进行组织的消融,从而减轻组织的损伤,并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缩短康复的周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扁桃体炎会对患者造成以下影响

  1、急性扁桃体炎有传染性,潜伏期约3~4天,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青年期发病较多,少年儿童次之,50岁以后很少。症状轻重不一。由病毒引起者,局部及全身症状皆较轻,扁桃体充血,表面无渗出物。由细菌所致者症状较重,起病较急,可有恶寒及高热,体温可达39~40℃。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咽痛明显,吞咽时尤重,甚至可放射到耳部。病程约7天左右。

  2、慢性扁桃体炎局部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时有咽干、异物感、发痒等,常有急性发作史。儿童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影响呼吸和吞咽。若腺样体也大时,则致鼻堵、打鼾。因小窝内细菌及毒素吸收,可致头痛、乏力及低热等。

  3、扁桃体炎表现为咽部干燥,有堵塞感,不易咳出,口臭,反复发作扁桃体炎可诱发其他疾病,如慢性肾炎、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急性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

三、中医巧治扁桃体炎的方法

  1.风热外侵

  表现:咽部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当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喉核红肿,咽部鲜红。并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咯痰。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中成药:

  ①羚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清咽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萝卜100克,橄榄50克,蒲公英15克,共捣碎,装入小布袋中,加水适量,水煎20分钟后取汁,再与大米50克菜煮成稀粥。每日服2次。

  ②白萝卜250克,青果5克(打碎)和金银花20克,共装入纱布袋内,与萝卜煮汤,加食盐、味精适量,调味服食。每日2次。

  外治:

  ①吹药:冰硼散或珠黄散吹于局部。

  ②含服:铁笛丸或润喉丸、喉症丸、六神丸,以清热解毒、润喉消肿。

  2.邪热传里

  表现:咽部疼痛剧烈,痛连耳根及颌下,吞咽困难,有堵塞感,或有声嘶。检查时见喉核红肿,表面或有脓点,可触及颌下肿大的淋巴结。伴见高热,口渴喜饮,咳嗽痰稠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中成药:

  ①清咽利膈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②清咽润喉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蒲公英50克,装入纱布袋内,加水适量,煎30分钟后,取汁与大米100克同煮成粥。每日服食2~3次。

  ②丝瓜250克(切片),香油10克,生蒜6枚(切片),青黛6克,食盐3克,炒成菜肴,随主食吃。

  外治:

  ①参考上证。

  ②若有脓点,吹药更为必要。选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锡类散、喉科牛黄散。

四、扁桃体炎的护理办法

  扁桃体炎主要症状是怕冷、继之发热、咽痛,严重时有头痛、乏力、腰背及四肢酸痛等。小儿还可出现呕吐、腹泻、昏睡至高热惊厥。咽痛剧烈时可放射至耳部。检查时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还有白点,这些白点很容易拭去,拭去后并不出血,并伴有下颌淋已结肿大和压痛。

  发病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排除细菌感染后在体内产生的毒素。淡盐水含漱每日多次,保持口腔清洁无味。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应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变化,如仍持续高热,可增大剂量,或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小儿体温过高时,应物理降温,用凉中或冰袋敷头颈部,也可用酒或低浓度酒精擦拭头颈、腋下、四肢、 帮助散热、防止病儿发生惊厥。

  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时可服用缓泻药。急性扁桃体炎不是一种单纯的局部疾病,当细菌或病毒毒紊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风湿热、心肌炎、肾炎、关节炎等。临近器官也可并发颈淋巴炎、中耳炎等,因此对此病必须重视,严密观察病人病态发展,给予及时处理,勿使并发症发生。为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