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什么是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分类

2016-12-15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苏笑蓝

一、什么是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可由其他细胞产生, 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这一名称仍被沿用。[1]

  在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讨论会上,将来自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某些非特异性发挥免疫调节和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的因子称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截至21世纪初,已发现了29 种白细胞介素,分别被命名为IL-1~IL-29。

  白细胞介素现在(21世纪初)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2]

二、白细胞介素的分类

  IL-1

  白细胞介素-1 图册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2、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

  白细胞介素-2 图册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3

  白细胞介素-3图册又称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分子量约为15kd,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人类的il-3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长臂区,1987年人il-3克隆成功,并产生重组il-3。由于il-3对早期阶段造血细胞的作用较广,可望用于放疗或化疗后患者的骨髓重键。

  1、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

  2、主要作用:

  (1)、促进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与增殖,产生各种类型的血细胞;

  (2)、调节多种成熟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相关的基因表达,如c-myc、il-2rα基因等。

  IL-4

  1、细胞来源:由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cd4+t细胞产年,活化的肥大细胞亦可产生il-4。人和小鼠的il-4cdna均已克隆成功,并获得了相应的重组产品。人il-4基因与il-3、il-5一样,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成熟il-4分子量为18~19kd的糖蛋白。

  2、生物学活性:

  (1)、促使抗原或丝裂原活化的b细胞分裂增殖,但其作用远弱于il-2;但能促使静止的b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分泌ige,增强b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因此曾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此外,il-4还能诱导b细胞表达低亲和力fc受体。

  (2)、象il-2一样,il-4也是cd4+t细胞的自分泌性生长因子;此外,il-4还能促进tc细胞的活性。

  (3)、il-4不能刺激巨噬细胞增殖,但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受刺激后ⅱ类抗原和fcγr的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同时巨噬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及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素作用也显著增强。

  (4)、il-4与il-3协同可维持和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在某些起敏反应性疾病发生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与csf协同作用,促进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诱导髓样细胞定向分化;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对淋巴细胞的迁移具有一定意义。

  IL-5

  1、细胞来源:由抗原活化的cd4+t细胞产生;肥大细胞也能产生il-5。天然il-5的分子量为40~50kd,是由二硫键连接的二聚体糖蛋白,但是单体il-5也有il-5活性。il-5曾补称为t细胞替代因子(tcellreplacingfactor,trf),后来发现人类的il-5对b细胞没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2、主要功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分化及活化。

  il-5不仅使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而且能增强其功能。在蠕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时出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是由il-5引起的。人类il-5还能促进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等炎症介质,从而提高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

三、白细胞介素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发现,许多IL不仅介导白细胞相互作用,还参与其它细胞的相互作用,如造血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神经细胞、成骨和破骨细胞等的相互作用。

  白细胞介素2又名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TCGF),由TH细胞产生,为Ts和TC(杀伤)细胞分化增殖所需的调控因子,它对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抗体依赖性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等均可促进其分化增殖。它在抗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方面有潜在的重要意义。

  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由激活的T细胞产生,可刺激某些细胞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还能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各系统细胞分化、增殖,可促进自然细胞毒细胞(natural cytoxicity cell)的杀瘤活性。

  近年来也从激活的T细胞的产物中分离出白细胞介素4、5、6,对于它们的作用和应用前景正在研究中。

四、白细胞介素的发展

  1979年,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议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IL-1、IL-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只有取行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的性质和活性才能得到国际会议的认可。[1] 这些物质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最初测定的物质为 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1] 1987年人IL-3克隆成功,并产生重组IL-3。[5] 1995年国际免疫学学会联合会根据IL-16基本结构和基因顺序,将IL-16正式命名。[6] 2001年,Lee等首先报道了IL-17E的cDNA和氨基酸序列。[7] 截至2013年12月,得到承认的成员至少达38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