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脾肾阳虚 皮肾阳虚怎么治疗
2016-12-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邬从安
一、什么是皮肾阳虚
脾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泻久痢,或水邪久踞,导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肾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生、相互影响。
辨证要点
脾肾阳虚则不能腐熟水谷而下利清谷,甚则脾气下陷则滑脱不禁,肾主二便,肾阳虚故可见五更泄泻,下焦虚寒故少腹冷痛,肾虚则腰膝酸软无力。肾脏阳气虚亏,则气化不利而水无所主,又脾脏阳虚水无所制,故小便不利而肢体浮肿,甚则水聚腹中则腹胀如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阳气虚衰则全身脏腑无以温养充实,气血无以滋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亦为阳虚阴盛的表现。
二、皮肾阳虚什么症状
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2.完谷不化 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火”,米就无法煮成“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3.精神不振 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4.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5.脉象沉细 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心阳虚。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
肝阳虚。兼见头晕目眩,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抑郁。
脾阳虚。兼见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吞酸。
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痰如白沫。
三、中医治疗皮肾阳虚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附子理中汤加味
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6克、肉豆蔻10克、茯苓12克、甘草8克。本方宜于久泻、久痢或阳虚臌胀者。
(2)真武汤加味
茯苓15克、白术10克、炮附子、白芍、怀牛膝、巴戟天、泽泻各10克、车前子15克。本方宜于阳气虚衰而水邪停聚者。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
泄泻日久,多在黎明之前,腹痛肠鸣,泻后稍安者,可于方(1)加补骨脂l0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6克,以增强温肾暖脾止泻之功。久痢不愈,下痢稀薄而带有白冻,口淡不渴者于方(1)中加茯苓30克、肉豆蔻10克;若下痢滑脱不禁者可再加诃子10克、*6克、赤石脂15克、广木香10克;久痢脱肛者可用方(1)合用补中益气汤。若水臌胀满,小便短少者于方(1)加泽泻l0克:猪苓、车前子各12克、牛膝10克、肉桂6克。若面浮肢肿,腰以下尤甚,四肢逆冷者,用方(2)加肉桂6克;尿多清长,夜尿频数者,用方(2)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各10克。
(二)外敷药物
1.甘遂末30克、面粉60克,以水调匀作饼,取冰片1克放于饼上,贴敷于中极穴,冷敷、热敷交替进行30分钟。
2.葱白60克捣烂加蜂蜜适量,调匀作饼,取麝香0.3克放于饼上,贴于中极或关元穴处。上二方均有通利小便的作用,适于水肿、臌胀患者。
3.将大蒜捣烂,贴敷于足心或脐中,适于久泻、久痢者。
(三)灌肠疗法
1.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各1克,溶于100毫升的温水之中,保留灌肠,每日1次,适于久痢不愈者。
2.儿茶粉4~10克加温生理盐水40~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适于久泻者。
(四)饮食疗法
(1)山药鸡子黄粥:淮山药粉30克,以凉开水调入锅内,置于炉上,不停地用筷子搅之,待2、3沸即成粥,加入熟鸡蛋黄3枚调食。适用于久泻者。
(2)山药扁豆粥:白扁豆15克、白米30克,先煮烂熟,再加去皮切成片的鲜山药30克,煮成粥状加糖。适用于久泻、痢者。
(3)鲫鱼羹:大净鲫鱼1条,将大蒜2瓣、胡椒3克、小茴香3克、陈皮、砂仁、荜茇各3克,葱盐适量,放入鱼肚中,然后缝合煮熟作羹。适于久痢者。
(4)黑豆鲤鱼汤:净鲤鱼一尾,将黑豆30~50克放于鱼肚中,缝合后用水煮至鱼烂豆熟成浓汁,不拘时间而饮之。适于水肿、臌胀者。
(5)赤小豆100~150克、冬瓜500克,一并煮汤服之。适于水肿者。
四、皮肾阳虚什么原因造成的
1、脾肾久病,耗气伤阳
肾主水液,也须和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相配合,才能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因此,脾肾两脏相互依赖,以保证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若脾肾久病,耗气伤阳,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则最终导致脾肾阳气俱虚。
2、年龄增长、久病伤身
脾肾阳虚证的病因较为复杂,如年老体弱,劳倦内伤,久病不愈等均可引起本证。根据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有由脾及肾与由肾及脾之分。
3、久泻久痢,损伤肾阳,脾肾两伤
主要是因为脾胃本来就虚弱或者是因为饮食所伤,亦或者是因为寒湿困脾、忧思伤脾以及水肿。痢疾等原因引起的。
4、水邪久踞,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由肾及脾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素亏,或后天调养失慎,房劳伤肾,或久病耗伤肾阳,而肾阳先虚,则脾阳失于温煦;或肾水泛滥,使脾阳受伤。日久则形成脾肾阳虚证。
5、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脾虚则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充肾,或水湿内停,影响肾阳蒸化水液的功能,日久导致肾阳不足,最终而成脾肾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