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出血是怎么回事 女性为什么会排卵期出血_排卵期出血的致病原因有哪些
2016-12-2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倪涵蕾
一、排卵期出血的致病原因有哪些
(一)排卵期出血的原因是由于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卵后,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明显,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生长,引起子宫内膜表层局部溃破、脱落,从而发生突破性少量出血,随着卵巢黄体的形成,分泌出足量的雌、孕激素,使溃破的子宫内膜表层迅速修复而出血停止,或者可能当排卵期,成熟的卵泡分泌较多的雌激素,导致子宫内膜充血引起红细胞漏出;也可能于输卵管伞部摄卵时,将含血的卵泡液经输卵管逆蠕动送至子宫腔再由子宫颈经阴道流出。
有人报道,对有排卵的妇女于月经中期检查宫颈管粘液时,发现约有60%在显微镜观察下见到有红细胞,而没有肉眼可能见到的出血,这不属病理现象;但有排卵期出血的妇女,必须排除生殖道的其它疾病,如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腺癌等。
(二)排卵期出血还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子宫出血。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中,出现排卵期子宫出血,出血量少,有的仅为咖啡色分泌物,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最长7天。
2.腹痛。周期性月经间期疼痛,可轻可重,一般持续几个小时,个别患者可持续2~3天。
3.不孕。可能因排卵期出血而中止性生活,错过受孕时机所致。注: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经诊断性刮宫,基础体温测定(基础体温呈双相,在低、高温转变时发生出血),腹腔镜检查可确诊。如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出血量多或影响生育者可用药物治疗。
二、排卵期出血的现象正常吗
排卵期出血正常不正常,主要要根据排血量的多少以及其他伴随出现的症状而综合判定。
对有排卵的妇女于月经中期检查宫颈管粘液时,发现约有60%在显微镜观察下见到有红细胞,而没有肉眼可能见到的出血,这不属病理现象,是正常的。
出现肉眼可见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可为几小时,或3天—5天,但极少达到7天以上。有的排卵期出血,出血量极少,点滴即净,或为带中夹血,一般情况下极少达到月经量。
出血时可伴一侧下腹胀痛不适或隐痛或疼痛明显,甚至牵扯腰骸部及股内侧。
症状出现可每月连续发生或隔月发生1次,有的人每年中有几个月发生,有的人一生中只出现一次这种现象。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排卵期出血持续时间在7天以下,没有淋漓不尽,没有伴随程度跟痛经相等的疼痛感,基本还算是正常的。
然而悲催的是,还是会有一些严重者,可能会淋漓不净直至下次月经来潮。这种情况就该去想办法缓解并治疗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排卵期出血量极少,对身体没有影响,不必治疗,也不影响受孕。如果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则可视为月经不调的一种现象,就需要找医生治疗了;还必须排除宫颈糜烂、宫颈息肉、黏膜下肌瘤等生殖道的其他疾病。
三、排卵期出血有哪些注意事项
1.排卵期注意卫生,预防感染。注意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月经期绝对不能性交。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避免过劳。经血量多者忌食红糖。
2.排卵期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个别在月经期有下腹发胀、腰酸、乳房胀痛、轻度腹泻、容易疲倦、嗜睡、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易忧郁等现象,均属正常,不必过分紧张。
3.排卵期内裤要柔软、棉质,通风透气性能良好,要勤洗勤换,换洗的内裤要放在阳光下晒干。
4.排卵期不宜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血热者经期前宜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葱蒜韭姜等刺激运火之物。
排卵期气血虚者平时必须增加营养,如牛奶、鸡蛋、豆浆、猪肝、菠菜、猪肉、鸡肉、羊肉等,忌食生冷瓜果。
专家提醒,排卵期出血偶尔出现一次对身体并无大碍,多数是因为过于劳累或者身体免疫力低下,影响了内分泌平衡的缘故,调养一下,不需要治疗。如果经常性的出现排卵期出血,则应当考虑是内分泌紊乱造成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补充雌激素的药物。而一旦出血量过多甚至超过了正常的月经量时,则需要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的器质性病变的存在。
四、中医如何治疗排卵期出血
(1)肾阴虚: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生山药,茯苓各15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各10克。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2)湿热内蕴:经间期阴道出血,色红、质黏,或带下夹有血丝,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秽臭,胸脘痞满,口中黏腻,口苦心烦,纳差,小腹坠胀,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排卵期出血
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
方药:白术、生苡仁、川牛膝、樗根皮各15克,黄柏、泽泻、车前子(包)各10克。
中成药:固经丸。
(3)血淤: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黯、有小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质紫黯或淤斑淤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淤,调经止血。
方药:生地15克,赤芍、桃仁、当归、丹皮、枳壳、龟板(先煎)各10克,三七粉(冲)1.5克。
中成药:血府逐淤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