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介绍,胃癌的病因学,胃癌形成原因,胃癌的治疗有哪些
2016-12-22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彭友绿
一、胃癌的介绍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为10/22万,女性为10.4/10万,在男性肿瘤中,胃癌位于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二位。女性肿瘤中,胃癌位于第五位,死亡率位于第四位。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总的趋势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青年人所患的胃癌,其恶性程度相对于中老年患者往往更为突出,应予以高度重视。由于胃癌在我国极为常见,危害性大,有关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胃部疾病等有关。
目前治疗胃癌最流行的为:“肿瘤血管阻断疗法”;此疗法得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等多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可,其中“全国抗肿瘤转移指导中心”即推行“肿瘤血管阻断疗法”以来,一大批胃癌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减轻。
胃癌手术中有很大的风险基本上都是切掉一部分胃,做完以后会很痛。
恶性肿瘤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胃窦幽门区最多、胃底贲门区次之、胃体部略少),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癌灶局限在粘膜内或粘膜下层的称为早期胃癌,侵犯肌层以深或有转移到胃以外区域者称为进展期胃癌。肉眼或胃镜观察胃癌有多种形态,如表浅型、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溃疡癌(为慢性胃溃疡癌变)。显微镜放大观察癌细胞有多种类型(组织学分类),如腺癌(占约90%,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类癌。更细微的癌细胞内部的分子结构也有很多差异,因此,虽都称为胃癌,即使肉眼和显微镜下所见类型是相同的,但个性仍有很大差异,目前并不知晓究竟有多少个性独特的胃癌。
二、胃癌的病因学
目前认为下列因素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一)环境因素
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摄入过多的食盐、高盐的盐渍食品、熏制鱼类、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物是诱发胃癌的相关因素,另外还有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后外面覆有滑石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胃癌与营养素失去平衡有关。
(二)遗传因素 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
(三)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
(四)癌前期变化 所谓癌前期变化是指某些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的病变,这种病变如不予以处理,有可能发展为胃癌。癌前期变化包括癌前期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s)与癌前期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1.胃的癌前期状态
(1)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2)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患者中10%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3)胃息肉:腺瘤型或绒毛型息肉虽然占胃息肉中的比例不高,癌变率却为15%~40%。直径大于2cm者癌变率更高。增生性息肉多见,而癌变率仅1%。
(4)残胃:胃良性病变手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瘤称残胃癌。胃手术后尤其在术后10年开始,发生率显著上升。
(5)良性胃溃疡:胃溃疡本身并不是一个癌前期状态。而溃疡边缘的粘膜则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与恶变。
(6)巨大胃粘膜皱襞症(Menetrier病):血清蛋白经巨大胃粘膜皱襞漏失,临床上有低蛋白血症与浮肿,约10%可癌变。
2.胃的癌前期病变
(1)异形增生与间变:前者亦称不典型增生,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可逆的病理细胞增生,少数情况不可发生癌变。胃间变(anaplasia)则癌变机会多。
(2)肠化生:有小肠型与大肠型两种,小肠型(完全型)具有小肠粘膜的特征,分化较好。大肠型(不完全型)与大肠粘膜相似,又可分为2个亚型:Ⅱa型,能分泌非硫酸化粘蛋白;Ⅱb型能分泌硫酸化粘蛋白,此型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三、胃癌形成原因
胃癌是原发生于胃部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病主要是食用含有亚硝酸胺致癌食品如熏制食物、腌菜、霉变食物等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另外肠上皮化生与肠型胃癌,消化道溃疡与胃癌的前期病变有关。胃癌的扩散与转移有三种形式:
①肿瘤直接扩散侵犯胃周围的组织,如肝、横膈、结肠、胰腺、大网膜等。
②淋巴道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随着癌瘤侵犯的深度及广度的增加,各站淋巴结的转移率也逐渐增加,可沿胸导管转移达左锁骨上淋巴结,甚至两侧锁骨上淋巴结都可转移。
③胃癌细胞常由门静脉进入肝内形成肝转移,此外可沿着血道引起肺、骨、脑、卵巢、脐周皮肤等的转移。癌细胞侵及胃浆膜后,会脱落,播散于腹腔、盆腔,引起腹水,也会导致伤口周围的种植转移。
上腹部不适、疼痛、空腹时或饭后胃痛、食欲差、呕吐、恶心、时常伴有腹泻、黑便、体重减轻、对食品的喜恶忽然改变等都是胃癌的早期常见症状。如果有了以下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①有一般上消化道症状,即使症状很轻微,如果持续或间歇发作3~6 个月以上者。
②曾有“胃病史”,近期内症状明显加重者。
③已证实有慢性胃炎,或多发性胃息肉者。
④典型溃疡病史的规律性有改变者。
⑤长期出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
诊断:
纤维胃镜检查及胃脱落细胞学诊断,是胃癌诊断的最主要的方法。 Hcd1ca13;X线胃钡餐检查 H是诊断胃癌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Hcd1ca05;胃液分析 H、四环素荧光试验、胃癌免疫学诊断检查对胃癌的诊断都有一定的价值。
治疗:
在胃癌明确诊断后,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Ⅰ、Ⅱ期胃癌,以手术根治切除为主,术后Ⅱ期胃癌可考虑进行化疗及中药治疗。Ⅲ期胃癌也应争取作根治切除术,如果确实不能作根治术,可作姑息性切除术,术后应考虑进行化疗及中药治疗。Ⅳ期胃癌而无明显远处转移者,其中部分病例可作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切除术,不能切除者可作短路手术,术后应采用化疗及中药治疗。
预防:
①食用新鲜食品,饮食有节。
②保持心理平衡,情绪稳定。
③积极治疗慢性疾病首先要积极防治口腔和慢性上呼吸道疾病,积极治好慢性胃病。
胃癌的致病因素及预防
胃癌发生的可能因素是什么关于胃癌的病因问题,虽然许多医学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仍不清楚,现在只能将与胃癌发生有关的发病因素作如下介绍:
(1)亚硝胺与胃癌
亚硝胺类化合物的致癌问题,已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已经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严硝胺类化合物可以引起动物发生胃癌。在自然界中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身物质——二级胺及亚硝酸盐分布很广,这些物质随食物进入到胃,在胃内高酸环境(PH13)和(或)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亚硝胺类物质,从而诱发胃发生癌变。
(2)胃部疾病与胃癌的关系
①慢性胃炎和肠化生: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发展为胃癌。胃窦部胃炎化胃体部胃炎的胃癌发病率为高,有统计报导,大约有10%胃窦部胃炎可能发生胃癌。慢性萎性胃炎发生胃癌是因为该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这种病变继续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后者被认为是胃癌的前期病变。
②胃息肉:胃息肉是一种腺瘤,属于良性肿瘤。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就显示出恶性变的可能。有人检查了183例胃腺瘤性息肉、其中35例(18%)是恶性的。
③消化性溃疡:关于胃溃疡能否发生癌变的问题,一直有很大的争论。多数临床及病理工作者认为;有一部分胃部可以由胃溃疡恶变而来,这方面的主要依据一是经久不愈的胃溃疡患者其胃癌的发病率要高些;另外有些胃溃疡的患者,有明显临床症状改变时,常是恶变的征象。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据上海、北京一些医院病理科报告,由胃溃疡恶变的胃癌为5-0%。但也有人认为胃溃疡恶变的胃癌的不到1%。
④遗传因素:胃癌患者亲属的本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的四倍。在高家素人中属于A型血者的胃癌发病率也高于正常人。这些现象和流行病学所赤云的种族发病率差异说明遗传。一种族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四、胃癌的治疗有哪些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胃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和中医药*治疗。
胃癌治疗至今仍以手术为主,术后根据不同的病理检查结果,辅以药物治疗。胃癌的治疗原则是:
1.Ⅰ、Ⅱ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病理检查癌细胞分化良好,可以免化疗,Ⅱ期患者术后应做化疗。
2.Ⅲ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后应该化疗、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3.Ⅳ期胃癌,只要原发病灶允许,患者一般情况能承受麻醉和手术,应争取做姑息性切除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辅以中药*或化疗。
一、手术治疗
由于胃癌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适应证较前相应扩大。目前除了原发灶巨大,固定,腹内脏器广泛转移,伴血性腹水呈恶液质者外,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许可,即使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肝脏有转移结节等,均应争取剖腹探查,切除原发病灶,减轻症状。根据国内11734例胃癌手术的统计,手术率为81.8%,总切除率为49.7%。近年来癌瘤切除率已提高至75%左右,主要是Ⅱ、Ⅲ期胃癌切除率的提高。术后服用中药*可以提高治愈率。胃癌手术种类有:
1. 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手术有根治性切除和扩大根治性切除两种术式。
(1) 根治性切除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连同胃远端的2/3或4/5,全部大、小网膜,十二指肠第一部分和区域淋巴结以及局部受浸润的脏器整块切除,胃或十二指肠断端无癌细胞残癌。
(2) 扩大根治性切除范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切除全胃或邻近受侵犯的横结肠、肝左叶、脾脏,胰体尾和贲门左、脾脉管旁的淋巴结等。以上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直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主要分歧点是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除的范围。
为了提高胃癌治愈率,应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手术式,术后辅以*治疗,不能硬性规定。如癌瘤位于胃窦部及远端小弯侧,行根治性胃切除为宜;当病期晚伴有深部淋巴结转移或胃体部癌,弥漫浸润性癌时应考虑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性手术虽然能提高一定的疗效,但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仍较根治术为高。此术式不能取代根治术。
区域淋巴结清除:日本胃癌研究会提出的胃淋巴结分组,分站较为适用。该会将胃周围淋巴分为16组。 根据原发肿瘤位于胃的上、中、下3个不同部位将淋巴结分出3个站,N1,N2,N3亦随其相应而异,手术清除每站淋巴结的范围以“R”表示,清除第1站淋巴结的手术称为R1(根1)手术,清除第2站淋巴结者称为R2 (根2)手术,清除第三站淋巴结者称为R3(根3)手术。例如胃窦部癌,清除第一站的3、4、5、6组淋巴结时,所行的胃切除术定为R1式手术,若同时切除第2站的1、7、8、9组淋巴结则为R2式手术。若同时切除2、10、11、12、13、14、15、16组淋巴结则定为R3式手术,又称扩大根治术。其他部位的胃癌清除淋巴结范围以此类推。一般临床工作者认为R2式手术是胃癌根治术最常用的术式,R3式手术为多器官联合切除,应慎用。
2.姑息性切除术:凡胃癌已有腹膜或淋巴结广泛转移时,而原发肿瘤可以切除,病人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可以放阡姑息性胃切除术。这种手术可以减轻病人中毒症状,消除因癌瘤引起的梗阻、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再辅以化疗、中药*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3.短路手术:适用于晚期胃癌不能手术切除,同时伴有梗阻的病人。
如幽门窦部癌合并幽门梗阻者可作结肠前或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胃贲门癌伴有梗阻时可作空肠食管侧侧吻合术,后者常需开胸才能完成手术,手术适应证应严于前者。一般捷径手术不能提高疗效,但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手术固然能切除癌肿,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中癌栓存在等,复发转移几率非常高。运用中药*术后长期治疗,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
二、放射治疗
放射并发症较多,甚至引起部分功能丧失;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效果并不完好。同时体质较差,年龄偏大的患者,继续放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一般采取中药*进行治疗。胃腺癌放射敏感性低,单独放疗或与化疗综合治疗后肿瘤缩小50%以上的只占60%,肿瘤完全消失者仅10%,因此,胃癌不能单独用放疗来根治,放疗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性的或姑息性的。多用于综合治疗,放疗的主要形式有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和姑息性放疗等四种。据文献报道术前放疗可使根治手术切除率提高20%左右,使中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提高10%~25%。
三、化学治疗(化疗)
胃癌切除术后除少数病人外,大多需行术后化疗。其原因系术后可能残存有癌细胞,或者有的胃癌手术难以完全清除,或者通过淋巴或血液系统存在转移病灶。实践证明胃癌术后配合化疗与单纯性手术比较,前者生存期要长,术后复发较少。这就是医生为什么常常在术前给病人安排化疗的道理。
晚期胃癌不能手术切除,或仅有一部分可以行姑息切除术,因此,化疗已成为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
四、中医治疗
中晚期胃癌手术的可能性不大,即便能够手术也仅为姑息性的局部切除,临床上,中晚期胃癌的治疗多采用放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的综合手段,以充分结合各治疗方法的优势。放化疗对癌细胞均有较为直接的抑制作用,但二者也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伤,多数患者在进行一段时期的放疗或化疗后,会出现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脱发,乏力等一系列症状,身体机能严重下降,对治疗的顺利进行不利。因此,中晚期胃癌患者应结合中药*进行治疗,其治疗胃癌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增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提高其敏感性,一方面能减轻放化疗对人体机能的损伤,使得治疗得以顺利进行,效果比单纯西医治疗为好,患者生存质量更高,生存时间也更长。配合服用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Rh2对癌细胞起到控制,抑制生长,诱导凋亡和分化作用。人参皂苷Rh2又被称为“护命素”,是人参精华中提取出的具有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功效的物质,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常用的辅助治疗药物,临床反馈效果很好。人参皂苷Rh2属于中药范畴,无副作用,可坚持服用,以达到预防胃癌发病的作用。
抓住关键病机——中医分子靶向免疫治疗体系“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扶正补虚,理气活瘀,化痰散结,攻毒排毒,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最终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