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有哪些特点_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2017-01-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雨寒
一、敷贴疗法的五大特点
一、途径直接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二、用药安全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三、使用简便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药源广泛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二、小儿夜啼的穴位贴敷疗法
1.方剂1
(1)组成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鞋。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药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去掉。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症见睡喜伏卧,曲腰而啼,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微,出气不温,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唇舌淡白,指纹青自,腹中若得温熨抚摩,常可使夜啼稍缓。
2.方剂2
(1)组成丁香3粒。
(2)用法将丁香末同饭捣作饼,贴患儿肚脐。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3.方剂3
(1)组成黑丑50g,米汤适量。
(2)用法将黑丑研为细末,以米汤和药末拌之成糊状,贮存备用。用时取药糊适量涂满于患儿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每晚于睡前th涂药,连续涂药至痊愈为度。
(3)说明主治小儿食积型夜啼。症见小儿入夜啼哭不休,或定时夜间啼哭,腹胀,吮乳,大便带不消化之物,舌质淡红,苔白腻。
4.方剂4
(1)组成朱砂、僵蚕、钩藤各9g,灯心草4g,黑丑3g。
(2)用法诸药混合研末,加米汤与药末调和如膏状,备用。取药膏适量敷于患儿脐心和掌心(劳宫)穴位上,每日下午2—3时敷膏药1次,至睡前再敷1次。连敷3-5天,疗效显著。
(3)说明主治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症见睡喜仰卧,见灯火和上半夜啼哭尤甚,啼时有汗,啼声响亮,烦躁不安,口气热,面赤唇红,舌质红,舌尖尤红,舌苔黄,尿短黄或大便秘结,指纹青紫。
5.方剂5
(1)组成朱砂、琥珀各等份。
(2)用法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于每晚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亦可),以温开水浸湿蘸药末少许,涂于肚脐上(为免污染衣物可包扎),每晚1次,可连用3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受惊吓引起的小儿夜啼。症见睡中时作惊惕而夜啼,哭声尖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紧偎母怀,常可见明亮灯光而啼缓,而色乍青乍白,脉来弦急而数,或散乱不止。
三、穴位贴敷疗法的功效
1.穴位作用
贴敷用药与针灸疗法一样,亦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病发作或减轻病情程度,达到预防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既可反映人体各脏腑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同时,也是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有效刺激点。无论病从外入,抑或病从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运用穴位贴敷疗法,药物贴敷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达经脉,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脏腑,通过药物的刺激,从而可达到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状态,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以经调脏,扶正祛邪的预防保健作用。
2.药效作用
中医治病,不外乎内治与外治两法,均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内治可疗内外诸疾,外治同样可疗内外诸疾,只是给药途径不同。内治给药,需经过消化道吸收后,才能输送到全身发挥药效。外治用药,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其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促使药物在局部的透皮吸收,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人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可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云:“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人吸气,融入渗液”,同样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具有内外一贯之妙随其用药配伍之意,能祛邪、拔毒气之外幽、抑邪气以内消;能扶正气、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以资化源。因此,虽然内治与外治给药方式不同,但其对机体的保健调节具有殊途同归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针灸保健疗法和药物调理疗法的有机结合,其效应的取得并非某一因素的单纯作用,实质上是融合经络穴位和药物作用为一体的复杂性干预措施,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各种治疗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了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等整体保健的作用。根据所用药物和选经取穴的不同,穴位贴敷既能起到祛邪外出,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的功效,也能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而达到扶持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穴位贴敷疗法对人体的养生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扶正祛邪、协调阴阳、升降复常等三个方面。
四、敷贴疗法的适应症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贴敷保健治疗,不经过脾胃,故不致伤害脾胃而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虽有攻伐,但不直接连及脏腑,作用缓和,因此,可以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偏胜偏衰的病变。此外,药物贴于穴位,便于观察,如有不适感觉或异常情况发生,可立即将药物撤除,可避免发生严重毒性反应。
穴位贴敷在防病保健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临床也有大量的报道。例如对于身体虚弱者的预防保健,临床常选用补肾健脾、疏肝养肺、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贴敷于关元、气海、背俞、足三里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对慢性疾病的保健调理方面,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伤科、神经科及精神科等临床各科疾病的保健治疗,尤其对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性疾病等几大类疾病的保健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