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慢性咽炎偏方都有哪些,慢性咽炎的认识误区,慢性咽炎常见的治疗方法说明,慢性咽炎的调养方法说明

2017-02-1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唐尔芙

一、慢性咽炎偏方都有哪些

  1.西瓜皮茶治咽喉炎

  吃西瓜时,瓜皮别丢弃。取瓜皮250克,加入两大碗水,熬至一大碗,加入少许冰糖,冷而饮之。可治咽喉炎。

  2.舌根运动法治咽喉炎

  咽喉炎致使咽喉肿痛、嗓子燥痒、吞咽有异物感,可采取舌根运动法,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即:闭口、舌尖抵牙齿,正转18次,反转18次,然后将口中津液分三次咽下,早晚坚持各做一次。

  3.含生大蒜治咽喉炎

  患慢性咽喉炎,试用口含生大蒜头,坚持数月,咽喉炎可除根。口含生大蒜头最好挑紫皮独头大蒜。开始时辣得眼泪直淌,口腔粘膜也生痛,可时含时吐,且不要将大蒜头光滑的外表咬破。以后适应了再边含边咬。此法对牙痛、声音嘶哑等口腔毛病也有效果。

  4.按摩治咽喉炎

  按摩方法:每天早起后,在左手掌心涂上3滴—4滴风油精,按摩(顺时针方向)咽喉部位20次—30次。2—3个月后,病情可大为好转,一年后基本康复。

  5.核桃治咽喉炎

  取核桃10枚,去硬壳,不去衣,分早晚两次服。15天为一个疗程。核桃具有消炎、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可治咽喉肿痛、咳嗽等疾病。

二、慢性咽炎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刷牙干呕就是咽炎

  早晨起来刷牙恶心的症状,有的可能是咽炎引发,有的则是咽反射过于敏感所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因为咽炎是局部炎症,咽部的表现包括:异物感、分泌物不易咯出、咽部痒感、烧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还可有疼痛感等等。

  误区二 . 持续3个月算慢性,我才2个月零29天

  医生判断“慢性炎症”通常是有时间要求的,如果要给这个时间加一个期限,那会是“三个月”(及以上)。

  有患者朋友会追问:“曾医生,我嗓子刚好不舒服2个月零29天,算不算慢性呢?”其实曾医生的理解是,这个时间限制并不是特指某个时间点,而是突出炎症的持续性,所以不必特别较真哈。

  误区三 . 咽炎就是嗓子的问题

  曾医生接诊疑似慢性咽炎的患者时,会特别留意伴随症状,如鼻部不适、消化不适或者生活工作习惯等,有的患者会很奇怪:“医生,我是来看嗓子的,你问这么多不着调的问题干嘛?!”

  这些问题真的“不着调”吗?曾医生先带各位看看咽部的解剖吧。

三、慢性咽炎常见的治疗方法说明

  1、物理疗法

  超短波透热疗法,每次15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用5%碘化钾、50%穿心莲煎剂或1%普鲁卡因等药物,接电极置于颈前,每次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体腔紫外线做咽部直接照射,采用1~2级红斑量,每周2次或隔日1次,15次为一个疗程;用小型红外线灯照射颈前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2、局部治疗

  经常用复方硼砂液、温盐水、洗必泰漱口液等含漱,以保持口咽部清洁;含服杜灭芬喉片、碘含片、薄荷喉片、西瓜霜含片等具有灭菌、消炎作用的药物,可使局部产生清凉、湿润、舒适之感;用2%碘甘油或5%弱蛋白银溶液涂于咽壁,有消炎、收敛作用,每日1次,也可每周2~3次,视病情而定。

  3、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结合现代医学的专科检查法,将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辨证,根据人的体质、年龄、季节等因素,提出具体的治法和方药。

四、慢性咽炎的调养方法说明

  慢性咽炎的调养方法一

  首先就是饮食调养,日常的调养做不好,很容易让疾病恶化带来很多其他的危害的,因此调养得重视起来。吃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如橘子、广柑、菠萝、甘蔗、橄榄、鸭梨、苹果等,或多喝水及清凉饮料,但饮料不能太浓。饮食一定要清淡为主,不能吃辛辣刺激食物。

  慢性咽炎的调养方法二

  再来,我们在调养的时候还要注意室内的温度,我们不要经常的开空调,房间里面的温度不要过高或者过低,否则对我们的咽部都是不利的。

  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新鲜,是防治慢性咽炎的有效措施。居室空气干燥及过冷、过热、过湿都可影响咽部粘膜的防御机能,造成功能障碍,咽部感觉异常,日久而成慢性咽炎病变。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保证口腔的卫生,还应该避免鼻部疾病的出现,因为鼻部疾病会引起咽炎部位的感染的。

  慢性咽炎的调养很重要,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治疗,调养不好,疾病就容易恶化。针对慢性咽炎患者如何调这个问题,专家指出要避免心情过度急躁,也不要过度的劳累,用脑过度等。生活习惯一定要好,无论是饮食还是作息时间,都得合理。避免一切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