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米洒的制作方法红曲米酒有哪些功效与作用_红曲米洒的制作方法
2017-03-0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康代云
一、红曲米洒的制作方法
步骤一 选米淘洗
选上等糯米,清水浸泡。水层约比米层高出20厘米。浸泡时水温与时间:冬、春季15℃以下14小时,夏季25℃以下8小时,以米粒浸透无白心为度,夏季更换1~2次水,使其不酸。
步骤二 上甑蒸熟
将米捞入箩筐冲清白浆,沥干后投入甑内进行蒸饭。在蒸饭时火力要猛,至上齐大汽后5分钟,揭盖向米层酒入适量清水。再蒸10分钟,饭粒膨胀发亮、松散柔软、嚼不沾齿,即已成熟,可下甑。
步骤三 出甑冷却
米饭出甑后,倒在竹席上摊开冷却,待温度降至36~38℃不烫手心时,即可撒第一次红曲,再翻动一次,撒第二次红曲,并拌和均匀,用曲量为米量的6~7%。温度控制在21~22℃左右,即可入坛。按每100千克原料加净水160~170千克的比例,同拌曲后的米饭装入酒坛内搅匀后加盖,静置室内让其自然糖化。
步骤四 发酵压榨
装坛后,由于内部发酵,米饭及红曲会涌上水面。因此每隔2~3天,要用木棒搅拌,把米饭等压下水面,并把坛盖加盖麻布等,使其下沉而更好地发酵。经20~25天发酵,坛内会发出浓厚的酒香,酒精逐渐下沉,酒液开始澄清,说明发酵基本结束。此时可以开坛提料,装入酒箩内进行压榨,让酒糟分离。
步骤五 澄清陈酿
压榨出来的酒通过沉淀后,装入口小肚大的酒坛内,用竹叶包扎坛口,再盖上泥土形成帽式的加封口。然后集中在酒房内,用谷皮堆满酒坛四周,烧火熏酒,使色泽由红逐渐变为褐红色。再经30天左右,即可开坛提酒。储存时间越久,酒色就由褐红色逐渐变为金黄色,成为酿美酒。每100千克糯米可酿造米酒200千克。
二、红曲米酒有哪些功效与功效
红曲米酒的功效与作用
甜糯米酒又称红曲米酒。
所谓酒是故乡醇,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们对红曲米酒有别样的浓厚的情怀。红曲米酒是客家人们传统食物,由纯糯米酿造,无任何添加剂,不勾兑,其口感浓甜馥郁。那么红曲米酒有什么不一样的功效与作用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第一点、红曲米酒冷藏后喝有消食化积和镇静作用,对消化不良、厌食、积食、心跳过速、烦躁等有显著疗效。
第二点、红曲米酒烫热饮用能够驱寒祛湿、活血化淤,对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等有益。
第三点、红曲米酒口感甘甜芳醇,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
第四点、红曲米酒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一些功效。
三、坐月子能不能喝红曲米酒
老一辈的人认为,坐月子期间要多吃一些温补类的食物,才能有助身体五脏六腑的复原。糯米酒甘甜芳醇,性温和,能驱寒祛湿、补中益气。那么坐月子期间能不能喝糯米酒呢?
坐月子期间是可以适量喝些糯米酒的,甜糯米酒能刺激消化腺地分泌,增进食欲,有助消化,还有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循环、润肤的功效。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适合产后的新妈妈们补血养气。可以在甜糯米酒中打个蛋花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
传统医学认为,产妇在生孩子时气血大耗,阳液劳损,喝一些不含酒精成分的米酒可以补血行气,促进血脉流通,调养周身气血,避免产后身体气血两虚,出现头晕、乏力、眼花、出虚汗及恶露不下或下之甚少等不适;同时,现代医学也证实,产后喝不含酒精成分的米酒可以帮助产妇避风寒,既可预防产后关节疼痛等诸多疾患,又能够通经活血,温补脾胃,可促进乳汁分泌。
但要注意的是,甜糯米酒虽酒精含量较低,但后劲足,因此,新妈妈们可别吃太多,小心醉倒呢!
四、红曲米酒的忌宜人群
一、适合饮用米酒人群:
1.米酒适合很多人食用,对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饮用最佳。
2.对神经衰弱,精神恍惚,抑郁健忘等症状的人群,可以饮用米酒有很好的效果,小编建议您在饮用时把米酒加鸡蛋同煮饮汤效果较佳。
3.对畏寒,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症状的人群,饮用米酒热饮为好。
4. 米酒能够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补血养颜, 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很适合年老的人饮用。
5. 产妇血淤,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 跌打损伤,消化不良,厌食烦躁,心跳过快,体质虚衰,元气降损,遗精下溺,月经不调,产妇缺奶和贫血等病症大有补益和疗效哦!
二、米酒食用禁忌人群:
米酒绝对不是适合于所有人食用的保健食品。众所周知,米酒为发酵食品,所以也属于中医所说的发性食物,过多食用可以助阳化风,尤其不适合中风、冠心病、高血压、癫痫、肝炎等患者。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就发现,中风等患者服用米酒后,会出现阳亢阴亏愈甚的弊端,许多高血压患者也反映服食米酒后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增高的现象。《药酒汇编》中亦有“阴虚火旺者忌服”的描述。因此,服用米酒一定要因人而定,切不可因其营养丰富盲目食用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