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打工仔活祭生父引来热议

2015-11-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卞谷南

他活着,可他儿子当着他的面,在大街上祭祀他。7月18日,在湖北武汉鲁磨路天桥下,72岁的湖南人贺中民一头白发,他目光呆滞地坐在路边,在他面前,摆着香炉和各种祭品,他的儿子贺银海不停弯腰鞠躬,披麻戴孝,点燃几支香,拜祭自己的亲生父亲。“这是一场秀!”贺银海自己也承认,活祭自己的父亲,很残忍,也有违传统伦理,“但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贺中民说,大禾塘建筑公司被合并后,自己也满了60岁,可以退休了,但没有任何人通知他办理任何手续,单位也没叫他办理社保。直到这几年,有人告诉他,作为一个村民也可以办社保、医保。从1958年8月参加工作到2001年,贺中民工作了43年,没有社保,作为一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他退休后领不到养老金。

 

一边是善意的目的,一边是极端的手段;一边是生命的希望,一边是未必道德的行为。如果孤立看待这个问题,它们的面目如同海水与火焰、天使与魔鬼一样清晰明了。不过,现实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很难简单用是非善恶来评价某个具体事件。

 

“活祭”病重父亲以这种方式来寻求救助,毫无疑问,会对老人造成一定的心灵伤害。但问题是,在各种出格炒作早已令人审丑疲劳的背景下,除了“活祭”外,走投无路的子女还能采取什么方式来寻求救助,进而挽救病情日益加重的老父亲?

 

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他们祭奠的也是这个社会的悲悯之心、祭奠父亲辛苦一生却无归处的悲惨故事、祭奠迟暮的社会医疗保障!诚然,我们不必为这种“救命比道德重要”式的“活祭”辩护,但我们更应该理解现实的无奈、生活的悲怆、生命的重量和对生的渴望。毕竟“病来如山倒”,一个病情日益加重的72岁老人,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等待的时间资本。

宽容“活祭”病重父亲,既不意味这种行为是值得彰显的,也不代表认同“救命比道德重要”的价值观念。笔者只是觉得,当务之急,不是为“活祭”72岁老父寻求一条“道德救济”途径,而是探究、反思它的社会成因和制度救济途径。唯有如此,我们的道德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狼狈,我们每一个人才可能生活得更加从容、更有尊严。

 

遗憾的是,于许多普通民众而言,“病不起”早已成了一种真实的生存写照,一种可致人丧失人格尊严的现实因素。不可否认,被舆论关注而获得救助的贫穷病人只是极少数,更多付不起医药费的病人,要么被医院扫地出门,要么干脆在家里等死。这其中饱含着太多的无奈、委屈、悲哀和怨愤,让人痛彻心扉,这不只是申辩,而更像是一句控诉!从这个角度上看,“活祭”病重父亲所拷问的,与其说是个体的道德水准,不如说是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机制。反观现实,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大病救助制度,只有部分地方进行试点。抛开大病救助机制而言,社会救助、慈善救助的缺失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各地都设有红十字会、慈善会,但是一旦有民众需大病救助时,却往往很难申请到资金救助,或者存在申请门槛过高、审批手续烦琐等问题。

因此,社会救助、慈善救助也应与大病救助机制一样,需要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尽早破解大病救助难题。父亲明明还活着,却要接受子女安排的“祭祀”,这让老人家情何以堪?有困难向社会求助没错,想尽办法救老父亲也没错,但凡事都得有个度,找民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新闻媒体这些正常的途径都可以先试一试。退一万步说,即便真沦落到要上街乞讨的份儿,也不该拖上病重的父亲,否则,就不是救,而是折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