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针刺疗法是怎么用的 针刺疗法介绍

2017-03-17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吴幻波

一、针刺疗法是怎么用的呢

  选择针具针具选择应以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临床上有金质、银质和不锈钢三种。

  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临床应用一般以不锈钢为多。选针具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至于根据腧穴的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人腧穴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为宜。如应刺入0.5寸,可选1.0寸的针,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针。

  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因此根据病情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的原则。 

二、针刺疗法的过程

  1.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图8.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图9.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4.提捏进计法:提捏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图10.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三、针刺疗法有什么注意事项

  禁忌证

  1. 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 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

  3. 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5. 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6. 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 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

  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四、针刺疗法的相关介绍

  运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入腧穴,或刺激腧穴、经络,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称针法、刺法。针刺疗法和灸法共同组成针灸疗法,是中医针灸学的重要技术和治疗手段。临床常用的针具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鍉针、圆利针等。还有一种芒针,又称长针,是毫针长度的延长,同属于毫针类。

  基本分类

  根据针具的不同形制、用途、刺激方式等,针刺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皮内。

  ②皮肤针疗法。用多支短针浅刺人体皮肤。

  ③皮内针疗法。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

  ④火针疗法。用特制的针,针尖用火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

  ⑤水针疗法,又称穴位药物注射法。用注射针刺入皮肤后,推注相应药物治病。

  ⑥鍉针疗法。用鍉针按压经络腧穴治病。

  ⑦电针疗法。以毫针刺入腧穴后,针柄通过电流,以加强刺激量。

  ⑧刺络疗法。用三棱针刺血络以放血治病。

  ⑨圆利针疗法。用圆利针点刺体表或挑刺皮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