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奶制品的分类说明 奶制品的人口影响

2017-04-0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汤以蕊

一、奶制品到底有哪些

  乳制品,指的是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所要求的条件,加工制作的产品。乳制品包括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粉、牛初乳粉);其他乳制品(等)。

  第一类是液体乳类。主要包括杀菌奶、灭菌奶、酸奶等。

  第二类是乳粉类。包括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调味乳粉、婴幼儿乳粉和其他配方乳粉。

  第三类是炼乳类。

  第四类是乳脂肪类。包括打蛋糕用的稀奶油、常见的配面包吃的奶油等。

  第五类是干酪类。

  第六类是乳冰淇淋类。

  第七类是其他乳制品类。主要包括干酪素、乳糖、奶片等。

  过期发酸的牛奶要用清水稀释后,再洒到复合木地板上用拖把擦拭,地板可光亮如新。因为牛奶过期后味道会变酸,增加了牛奶中的乳酸含量。而乳酸是一种天然的去污剂,可以清理木地板。另外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可以在木地板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不仅让木地板光亮如新,而且能保护地板表层,减少磨损及划伤。

二、奶制品的人口影响因素

  1、人口

  人口的不断增长是影响我国奶类消费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可促进奶类消费总量的增长,从而带动奶类生产的发展。2010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740万吨,已经超过俄罗斯和巴基斯坦,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3位。我国奶类生产速度1949~2010年间,年递增率达9.21%,居世界前列。据FAO统计,2010年世界奶类总产量72,098.0万吨,同比增长3.5%,这些增长中36.5%来自中国。毋庸置疑,其中人口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奶类人均消费量一直处于低水平,使得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仍处于100位之后。2010年,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6.65千克,而同期世界人均奶类占有奶量达到了98kg,亚洲国家平均为40kg,韩国为56kg,日本为70kg,印度为73kg。研究表明,到2030年之后,我国人口总数才能渡过高峰期。因此,人口总数的持续增长将是奶业发展的重要动因;而人口基数的庞大,也决定我国人均奶类消费水平将长期居于世界较低水平。同时,一个国家总人口数与该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因而对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购买选择指向和消费方式有直接影响,也会影响消费者的奶类消费。

  2、人均GDP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镇居民奶类消费支出也逐步提高(表5-1)。1990年新疆人均GDP为1713元时,城镇居民人均奶类消费支出为14.20元;而2010年新疆人均GDP增长到25057元时,上述指标达到了164.52元。各项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我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将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GDP总量将达到4万亿美元,GDP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拉动奶类的消费。

三、奶制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乳业的迅速发展,产品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已成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乳制品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乳制品行业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后三聚氰胺时代,我国乳制品行业增速放缓,乳制品产量从2009年的3205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3548万吨,复合增速仅为5.2%,主要是我国乳制品消费者消费信心受挫,并非消费量已达饱和状态。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客观上促进乳制品行业转型,政府加强乳制品行业的整改、提升行业进入门槛、企业加强奶源建设、提升产品品质,我国乳制品行业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增速也开始逐步回升。2012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增速回升至6.6%。

  从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来看,我国乳制品消费量远未达到饱和状态。2011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约为18.8千克,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与其他乳制品消费大国如印度、美国和欧洲差距巨大。即使是饮食习惯较为相近的日本和韩国,人均消费量也是我国的2倍左右;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的人均消费量是我国的3倍左右。很显然,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偏低,我国乳制品的市场空间依旧巨大。尤其是在农村市场,农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到城镇的一半。未来随着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农村人均消费量的提升幅度将较为明显    

四、奶制品的地域分布

  1862年,法国酿酒业面临重大难题,那就是啤酒酿出后时常会变酸,让人根本无法饮用。为了拯救酿酒业,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被邀研究这个问题。经过长时间观察,巴斯德发现使啤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这种菌体多在营养丰富的液体内生长。一般情况下,采取简单的煮沸方法可以杀死它,但沸煮下的啤酒也同样破坏了其本身的味道。为了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巴斯德使用不同的温度进行尝试。最后,巴斯德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以50~60℃的温度加热啤酒20~30分钟,就可以杀死啤酒里的大部分乳酸杆菌,而不必完全煮沸。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

  19世纪晚期,美国遭遇乳制品安全危机。那些被圈养在狭小仓库内的奶牛,因饲料极差,挤奶卫生条件污秽不堪,所产牛奶给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引进了巴氏灭菌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生产工序中。据威廉·坎贝尔·道格拉斯二世(William Campbell Douglass II)在其著作《关于牛奶的原始真相(TheRaw Truth About Milk)》中所述,建立向城市里的穷人只提供巴氏灭菌奶的“奶站”,使得纽约市儿童的死亡率在七年里从原先的42%降低到了22%。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种就是采用巴氏消毒法生产的牛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该品种牛奶上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尤其在美国市场上,几乎全是巴氏消毒奶。

  在中国,受地域分布不均、交通不便等因素限制,乳制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耗费时日。在这方面,巴氏灭菌法有着先天不足的弊端。因为这种采用低温进行灭菌的办法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使得牛奶只能在4℃温度下保存3~10天,最多也超不过16天,并不适合远距离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