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冒咳嗽的治疗 新生儿感冒吃什么
2017-04-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傅冰夏
一、新生儿感冒咳嗽怎么护理
1、家里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居室安静、空气流通,让宝宝充分休息。病儿年龄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状消失后才能恢复自由活动。
2、夜间抬高宝宝头部。如果宝宝入睡时咳个不停,可将其头部抬高,咳嗽症状会有所缓解。还要经常调换睡的位置,最好是左右侧轮换着睡,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3、可在医生指导下给患儿服用对症药物,治疗小儿感冒咳嗽的中成药有小儿感冒颗粒、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小儿咽扁冲剂、小儿化痰止咳颗粒或冲剂等,不过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量或者医嘱服用。
4、婴儿感冒咳嗽期间,应根据孩子食欲及消化能力不同,分别给予流质或面条,稀粥等食物而且要多喂开水。喂奶的孩子应暂时减少次数,以免发生吐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5、热饮止咳法:最好让宝宝喝温开水或温的牛奶、米汤等,也可给宝宝喝鲜果汁,果汁应选刺激性较小的苹果汁和梨汁等,不宜喝橙汁、西柚汁等柑橘类的果汁。
另外,西医认为咳嗽不是病,而是许多疾病都可能出现的一种症状。宝宝咳嗽是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而做出的一种机体防御反射动作。因此对于咳嗽,一定要鉴别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再对症处理。绝不可一听咳嗽,马上就认为是感冒、肺炎,做出盲目治疗。
二、新生儿感冒的饮食配方
生姜可以驱风散寒,治疗伤风咳嗽,多用治感冒轻症,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出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
做法:
(1)将生姜洗净,切片;红枣洗净,去核。
(2)将生姜、红枣放进锅中,加入3碗清水,煮至1碗即可。
2、萝卜蜂蜜饮:白萝卜5片,生姜3片,大枣3枚,蜂蜜30克。
白萝卜有化痰止咳,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等作用。中医上经常用生姜来风寒,止呕下气。而大枣则是一般多作和胃养血及调和药物使用。本品可起到敬寒宣肺,祛风止咳的作用。适合风寒感冒咳嗽的婴儿食用。
做法:
(1)将白萝卜、生姜和大枣放进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
(2)转小火煮30分钟,调入蜂蜜即可。
3、蜜制柚子皮泡茶:柚子皮1个,蜂蜜适量。
柚子皮有止咳化痰、理气平喘的药效,配上具有润肺止咳的蜂蜜,不仅味道甘甜,而且治疗感冒咳嗽的效果更佳,适合喉咙痒、干咳的婴儿食用。
做法:
(1)将柚子皮剥下,洗干净后晒干,然后将柚子皮切小块。
(2)将柚子皮放进一个密封、干净的玻璃罐中,并倒入可以淹没柚子皮高度的蜂蜜。
(3)将玻璃罐放置在阴凉干爽的地方贮存即可。
三、新生儿感冒的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小儿风寒感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通宣理肺丸、麻黄止嗽丸、小儿四症九和参苏理肺九、保婴丹、小儿感冒茶、小柴胡、清宣止咳颗粒等,给孩子服药时需要遵照医嘱或药物说明确定给药量和服用次数。服药的同时,可以以生姜、葱白煎汤为药引,加强药物效果。
除了上述药物外,治疗孩子风寒感冒,还可以给孩子喝葱白汤(葱白3—4段+2—3片生姜熬煮),可加点小儿专用蜂蜜调味。也可以把姜末炒干,睡前包在孩子脚心,可缓解孩子鼻塞症状。此外,还可以给孩子喝健儿清解液(如有腹泻就停喝)或服用泰瑞宁牛磺酸颗粒。
注意事项:小儿风寒感冒,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以免药不对症。
除了风寒感冒外,对于一些常见感冒如风热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可以根据宝宝病症对症用药:
风热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小儿金丹片(中药)、王氏保赤丸、樋屋奇应丸、小儿感冒解毒灵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板蓝根、库克;
轻微感冒(打喷嚏流清涕):小儿宝泰康、小儿金丹片;
重症或病毒性感冒:鸿泰牌小儿感冒颗粒(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艾畅滴剂;
感冒带咳嗽:七厘散。
四、新生儿感冒的常见病因说明
引起儿童感冒的病原体大多是病毒。小孩感冒发烧,中医认为是人体“邪正相争”的结果,本身会有一个自行恢复的过程,大人不应只求孩子康复的速度快,而忽略了人类自身的抗病能力。
当孩子感冒发烧,家长可以尝试中医治疗。感冒早期,家长可选用抗病毒药,如病毒灵、病毒唑、板蓝根冲剂、小儿速效感冒冲剂等。还可选用中西药物制剂,如桑菊感冒片、维C银翘片等。
若采用以上措施后仍不能退热,说明细菌乘虚而入,此时方可加用抗生素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而起到抗感染作用。
中医将感冒主要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强调辨证治疗,儿童感冒多数为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的特点: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舌苔薄白而润。治疗用辛温解表法。属于辛温解表以治疗风寒感冒的非处方药有风寒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荆防冲剂、参苏丸、午时茶颗粒等。
风热感冒的特点: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咽干而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稠鼻涕。口渴想喝水,咳嗽吐黏痰,舌边尖红,苔薄黄。治疗用辛凉解表法。属于辛凉解表以治疗风热感冒的非处方药有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银柴颗粒、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