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患者吃什么才好呢
2017-04-1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时芷巧
一、神经衰弱患者吃什么好
神经衰弱属于神经官能症的范围,也是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常见的表现有多梦、心悸、失眠、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留意力不集中,以及耳叫、眼花、精神萎靡不振,有时也出现心慌、气短、乏力、轻易焦虑、烦躁不安、多欠伸呵气、喜笑无常或悲伤欲哭等。
神经衰弱患者饮食不能吃什么? 中国传统医学以为,心躲神,主神明,为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神经衰弱属于心气不足、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所致。凡神经衰弱之人,宜多吃常食一些具有养心安神、调理心脾作用的滋补食品,忌食辛辣香燥的刺激性食品。神经衰弱者忌食下列食品。 烟草、胡椒。 此外,神经衰弱者还应忌食浓茶、烈性白酒、肉桂、辣椒、槟榔、萝卜籽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和破气耗气食品。
神经衰弱患者饮食吃什么?小麦、糯米、西谷米、鹌鹑蛋、哈士蟆油、蝗虫、龙眼肉、桑椹、葡萄、胡桃、柏子仁、大枣、莲子、百合、芝麻、银耳、蜂乳、荔枝、海参、玉米、鸽肉、葵花籽、金针菜、啤酒花、松花粉、黄精、白首乌、酸枣仁。 此外,神经衰弱者还宜选食鹌鹑、燕窝、黄豆制品、猴头菇、香菇、蜂蜜、水芹菜、松子仁、天麻、紫河车、西洋参等。
以上就是对神经衰弱患者应该吃什么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掌握以上对神经衰弱较好的食物后,患者就可以通过食疗来调节自己的神经衰弱症状。在这儿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是症状较为严重就不能自我调节而是要去医院寻求帮助了。
二、如何预防神经衰弱
一、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知识才能、社会适应力等要有自知之明,尽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或避免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体力和精神的活动,好高骛远,想入非非,杞人忧天,为了名利和地位而费尽心机都是不好的。
二、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自己的脾气、性格一旦形成,一朝一夕是很难改变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对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心有意,良好的性格自然会对你有情有义。
三、提倡顾全大局:遇事要从大事着想,明辨是非。如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理解、体谅,是防止人际关系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处理家庭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或上下级关系时,尤应如此。
四、善于自我调节,有张有弛:对于工作过于紧张。过于繁忙,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生活压力很大的人,都有必要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这样做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求助于医务人员:如果自我调节不好,出现一些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先兆时,应立即求医,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但也不能有病乱投医。
以上内容就是有关于神经衰弱的预防方法的相关知识介绍,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多了解相关知识,平时多做一些预防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减少该病的发生,当疾病发生以后,不要过于担心,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有哪些
颅内压的监测
1、临床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和脑疲等。然而由于不同的发病原因,根据其起病和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颅内压增高。
(1)头痛:慢性颅内压增高所致头痛多呈周期性和搏动性,常于夜间或清晨时加重,如无其它体征常易误诊为血管性头痛。如在咳嗽、喷嚏、呵欠时加重,说明颅内压增高严重。急性颅内压增高多由于外伤所致颅内。血肿、脑挫伤、严重脑水肿等引起脑室系统的急性梗阻,因此其头痛剧烈,而且不能被缓解,常很快发生意识障碍,甚至脑血。
(2)呕吐:恶心和呕吐常是颅内压增高的征兆,尤其常是慢性颅内压增高唯一的临床征象。伴剧烈头痛的喷射状呕吐则是急性颅内压增高的佐证。若呕吐后头痛缓解可能是户头痛的表现。
(3)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是诊断颅内压增高的准确依据,但视乳头无水肿却不能否定颅内压增高的诊断。由于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情进展迅速,一般很少发生此种情况。反之,慢性颅内压增高则往往有典型的视乳头水肿表现,首先是鼻侧边缘模糊不清、乳头颜色淡红、静脉增粗、搏动消失;继而发展为乳头生理凹陷消失,乳头肿胀隆起,其周围有时可见“火焰性”出血。
(4)意识障碍:它是急性颅内压增高最重要的症状之一,系由中脑与桥脑上部的被盖部受压缺氧或出血,使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受损所致。慢性颅内压增高不一定有意识障碍,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情感障碍、兴奋。躁动、失眠、嗜睡等。
(5)脑疝:由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在向阻力最小的地方移位时,被挤压人硬膜间隙或颅骨生理孔道中,发生嵌顿,称为脑疝。
试验证明:颅内压高达2.9~4.gkpa持续30min就可发生脑疝。脑疝发生后,一方面是被嵌入的脑组织发生继发性病理损害(瘀血、水肿、出血、软化等);另一方面是损害邻近神经组织,阻碍和破坏脑脊液和血液的循环通路和生理调节,使颅内压更为增高,形成恶性循环,以致危及生命。
临床常见的脑疝有小脑幕裂孔疝和枕骨大孔疝。前者多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的病变,临床表现为病灶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意识障碍、对侧偏瘫和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慢、血压高、呼吸深慢和不规则等;后者主要由于增高的颅内压传导至后颅凹或因后颅凹本身病变而引起。早期临床表现为后枕部疼痛,颈项强直。急性的枕骨大孔疝常表现为突然昏迷、明显的呼吸障碍(呼吸慢、不规则或呼吸骤停),心率加快是其特征,也有心搏随呼吸并停者,而血压增高则不如前者明显。
2、有创icp监测
虽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为icp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但在危重病人,icp升高的一些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掩盖,而且对体征的判断也受检测者经验和水平的影响,因此是不够准确的。判断icp变化最准确的方法是进行有创的icp监测,实施的指征为:①所有开颅术后的病人;②ct显示有可以暂不必手术的损伤,但gcs评分<7分,该类病人有50%可发展为颅内高压;③虽然ct正常,但gcs<7分,并且有下列情况二项以上者:①年龄>40岁;②收缩压<11.0kpa;③有异常的肢体姿态,该类病人发展为颅内高压的可能性为60%.
实施有创icp监测的方法有四种。
(1)脑室内测压:在颅缝与瞳孔中线交点处行颅骨钻孔并行脑室穿刺,或在手术中置入细硅胶管,导管可与任何测压装置相连接。作者习惯通过dome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测压系统相连接,结果非常满意。为便于引流脑脊液,可在dome前端连接一个三通。如果没有电子测压装置,则改用玻璃测压管测压。
脑室内测压最准确,且可通过引流脑脊液控制颅内压,但有损伤脑组织的风险,在脑严重受压而使脑室移位或压扁时也不易插管成功。此外,导管也容易受压或梗阻而影响测压的准确性。脑室内测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感染,因此管道内必须保持绝对无菌并防止液体返流。
(2)硬膜下测压:即将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测压装置置于硬脑膜下、软脑膜表面,可以避免脑穿刺而损伤脑组织,但准确性较脑室内测压差,感染仍是主要风险。
(3)硬膜外测压:将测压装置放在内板与硬膜之间,无感染风险,但准确性最差。
(4)腰穿测压:在急性icp升高,特别是未做减压术的病人不宜采用,因有诱发脑疝形成的可能。一旦脑疵形成后,脊髓腔内压力将不能准确反映icp.
icp的正常范围为0.80~1.6kpa,2.0kpa即被认为icp增高,达到2.67kpa是临床必须采取降压措施的最高临界,这时脑容量极少的增加即可造成icp急剧上升。对具体病人来说,容积-压力关系可以有所不同,并取决于脑容量增加的速度和颅内缓冲代偿能力。作为对这种脑顺应性测试的一种方法,可以向蜘蛛膜下腔内注入或抽出lml液体,如icp变化>0.4kpa,即表示颅压缓冲机制已经衰竭而必须给予处理。正常的颅内压波形平直,在icp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波形。
一种为突然急剧升高的波,可达6.67~13.33kpa并持续5~20min,然后突然下降,此称a型波(图9-2-15)。a型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型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一种为每分钟急剧上升到2.67kpa的波型,称为b型波(图9-2-15)。
b型波的确切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a型波的前奏,提示脑顺应性降低。但也有人认为b型波可能与呼吸有关,而无特殊重要意义。
在临床上,可将icp增高的发展过程分作四个阶段:①代偿期:此期颅腔内容物体积或容量的增加未超过其代偿能力,临床上可无症状。其持续时间,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发展速度。严重缺氧、缺血、急性颅内血肿等多为数分钟到数小时;而慢性颅内压增加如脑脓肿、肿瘤等可长达数天、数周乃至数月;②早期:此期颅内容物的体积已超过代偿能力,颅内压在2.00~3.67kpa,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为平均动脉压和正常脑流量的2/3,有轻度脑缺血和缺氧的临床表现。此时如及时去除病因,脑功能容易恢复;③高峰期:
病情发展到较严重阶段,颅内压几乎与动脉舒张压相等,脑灌注压和脑血流量仅为平均动脉压和正常脑血流量的1/2,脑组织有较重的缺血和缺氧表现,并明显地急剧发展。此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往往出现脑干功能衰竭;④晚期:此时颅内压几近平均动脉压,脑组织几乎无血液灌流,脑细胞活动停止、脑细胞生物电停放。临床表现为深昏迷、一切反射均消失、双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血压下降、心跳微弱、呼吸不规则甚至停止。
此期虽经努力抢救,但预后恶劣。
四、中枢神经损伤症状有哪些
一、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的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回和脑沟,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肿瘤、感染、颅脑外伤等。下面叙述大脑半球及各叶受损的局部症状。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如言语中枢大多数在左侧半球,部分左利手者则位于右侧。习惯上称左侧为优势大脑半球。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计算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有高级的认识中枢,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和认识不同人的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但大脑的整体功能很重要,大脑皮质各部是在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各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
(一)额叶
生病后主要表现为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等方面产生障碍,不能及时的做出反应。额叶前部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故表现为痴呆和人格改变。可有欣快或易激怒。
可产生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这是由于影响了额叶脑桥小脑径路的额桥束纤维。额叶前部的病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时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额叶后部受损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中央前回处皮质为运动中枢,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上肢、下肢或面部的抽搐(Jackson癫痫),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单瘫,中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旁中央小叶损害,如矢窦旁脑膜瘤因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产生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疾病(肿瘤)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Foster-Kenndey综合征)。左侧(优势侧)半球受损,可产生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或书写不能(额中回后部)。
(二)顶叶
中央后回为皮质感觉中枢,故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中央后回的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身体局限的感觉性癫痫发作,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觉异常发作,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引起局部抽搐发作。
破坏性病变引起精细感觉障碍,有些朋友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现,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丧失,一般感觉(触、痛、温度觉)则不受影响。左侧角回皮质损害引起失读。左侧缘上回皮质损害引起两侧运用不能。主侧角回的损害可引起古茨曼(Gerstmann)综合征,此征有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失读。
右侧顶叶邻近角回损害可引起病人不认识对侧身体的存在,病人穿衣,刮胡子都用右手,认为左侧上下肢不是自己的,称自体认识不能(autotopagnosis)右侧顶叶邻近缘上回处损害有时可见到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缺陷,否认左侧偏瘫之存在,称病觉缺失(anosognosia)。二者均属体象障碍。
任一侧的顶叶病变出现触觉忽略(tactileinattention),即每侧分别试触觉时,病人能认知,如两侧同时给予触觉刺激时,病灶对侧则会不感觉。顶叶占位性病变因可损害视辐射的上部,故可引起对侧同向下象限盲。
(三)颞叶
一侧颞叶的局部症状常较轻,尤其在右侧时,故有时也称“静区”。颞叶前部病变影响内侧面的嗅觉味觉中枢即钩回时,即出现特殊的症状,称钩回发作,是一种颞叶癫痫,病人有幻嗅或幻味,作舐舌、咀嚼动作。
当癫痫放电向后扩散时,也可出现颞叶癫痫的一些其他症状,如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症(deja vu)、旧事如新症或生疏感(jamaisvu)、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或抽搐。如白质中视辐射受损害,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性盲。
左侧颞叶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颞上回后部)租健忘性去语(颞中、下回后部)。一侧颞上回后部听中枢受损时常无听觉障碍,或为双耳听力轻度减退,听中枢周围的听觉联络区受损时,偶现幻听。双侧颞叶损害则引起严重的记忆缺损,见于脑炎后遗症、脑变性病。
(四)枕叶
围绕矩状裂的皮质是视觉中枢,故枕叶病变主要引起视觉障碍。根据视辐射损害范围的大小,可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或象限盲,或对侧视野外周新月状缺损。一侧视中枢损害引起的偏盲不影响黄斑区视觉(黄斑回避),对光反射不消失。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不成形幻视发作(闪光、暗影、色彩等),可继以癫痫大发作。
视中枢周围视觉联络区的刺激性病灶则引起成形的幻视发作。左侧顶枕区可引起视觉失认,即对寻常物体失去认识能力,如给他看钥匙他不认得,但放在他手中接触一下,他即能认识。对图形、面容、颜色都可失去辨认能力,还可有对侧视野中物体的视觉忽略。
(五)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包括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钩回)、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核以及丘脑下部等其他结构,它与网状结构、大脑皮质有着广泛的联系,参与精神(情绪、记忆等)和内脏等的活动,损害时出现情绪症状、记忆丧失、意识障碍、幻觉(嗅、味、视、听)、行为异常、智能减退等精神症状。常见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二、半卵圆中央
半卵圆中央主要是辐射冠的纤维,那么半卵圆中央包括了哪些呢?主要包括集中于内囊的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皮质脑桥束(额桥束、颞桥束)与经由内囊后肢投射至皮质的感觉纤维(丘脑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该区的局限性病变有肿瘤、血肿、梗塞、脱髓鞘病变等。肿瘤早期并不出现颅压增高症,而只出现运动或(和)感觉症状。位于前部的病变引起偏瘫,位于后部的肿瘤引起对侧身体各种感觉的缺失,并伴有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累及视辐射还可有同侧偏盲。
三、内囊
内囊是豆状核内侧的白质纤维,其后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膝部(位于前、后肢相联处)、后肢(位于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前部有皮质脊髓束,支配上肢的纤维靠前,支配下肢的纤维靠后。后部有丘脑辐射,至中央后回。最后部有视辐射、听辐射等)。
内囊区域虽小,却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故内囊损害极易引起对侧完全性偏瘫,临床上以急性脑血管病最多见。内囊区出血常引起三偏综合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但内囊区的梗塞可以只有偏瘫而无偏身感觉缺失,大脑皮质梗塞引起的偏瘫常合并偏身感觉障碍。这是由于支配内囊运动纤维的动脉(纹状体外侧动脉)与支配丘脑和丘脑辐射的动脉(丘脑随状忱古)早仆开的.而大脑中动脉专配大脑皮盾的区域则包括运动和感觉两方面。
四、基底节
基底节为大脑两半球深部的灰质块,由尾状核和苍白球组成。红核、黑质、丘脑底核也包括在内。它们是锥体外系统的中继核,除了各核之间有纤维互相联系外,接受大脑皮质、丘脑等处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经苍白球发出纤维至丘脑而与大脑皮质联系。苍白球的下行纤维,通过红核、黑质、网状结构等影响脊髓下运动神经元。基底节与大脑皮质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位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临床上以变性疾患多见。也可由中毒、炎症、血管性疾病、缺氧、肿瘤、外伤以及发育不全等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增高或降低)和运动异常(动作增多或减少)。这些症状与病灶的部位有关,一般是旧纹状体(苍白球)病变引起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新纹状体(壳、尾状核)病变引起肌张力减退,动作过多综合征(如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和扭转痉挛);丘脑底核病变引起偏侧投掷运动。
常见的基底节疾病是帕金森综合征、风湿性舞蹈病、手足徐动症、扭转症挛、肝豆状核变性等,症状大多表现为双侧的,如为一侧症状,其病变当在对侧相应的基底节。
五、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除其下部外,被两侧大脑半球所掩盖。外侧部与半球的实质融合。个体发生上,它与两半球均由前脑泡发生。丘脑下沟将间脑分为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属上丘脑结构。间脑病变大多无明显定位体征。该部占位性病变与脑室内肿瘤相似,临床上常称它们为中线肿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确诊往往需赖颅脑CT或MRI等辅助检查。较常见的病变部位为丘脑和下丘脑。
中枢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案
1、采用中药增强改善脊髓血液循环,使受损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
2、中西医结合营养神经预防受损神缺血变性坏死导致不能恢复。
3、采用神经再生之药兴奋激活受损后麻痹不全的神经才能再生修复神经以支配二便,运动等各种功能获得最佳恢复。
4、采用我们专为患者设计的自主被动锻炼支架进行功能锻炼先使患者先达被动自力。
5、如患者发生足下垂,需专业设计的校型鞋保护好踝关节免发生骨磨损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