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风疹的最好方法_ 患上风疹后的症状
2017-04-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潘夏菡
一、治疗风疹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一、普通康复疗法
1、一般疗法,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较显著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
2、并发症治疗,脑炎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3、先天性风疹,自幼即应有良好的护理、教养,医护人员应与病儿父母、托儿所保育员、学校教师密切配合,共同观察病儿生长发育情况,测听力,矫治畸形,必要时采用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等。帮助学习生活知识,培养劳动能力,以便使其克服先天缺陷。
4、药物治疗,除对症治疗外,干扰素、利巴韦林等似有助于减轻病情。
5、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o.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二、隔离检疫
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但本病症状轻微,隐性感染者多,故易被忽略,不易做到全部隔离。一般接触者可不进行检疫,但妊娠期、特别妊娠早期的妇女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病人。
三、自动免疫
国际上经过十余年来广泛应用风疹减毒疫苗,均证明为安全有效,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在95%以上,接种后仅个别有短期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关节肿痛等反应,免疫后抗体持久性大多可维持在7年以上。接种对象方面不同国家尚不统一,例如美国主张1岁至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中的儿童为主要免疫对象,因为小儿风疹发病率最多,且可传播给孕妇等成人。青春期及成年妇女也应接种,先天性风疹已明显减少。尽管目前关于风疹疫苗病毒株对人体、胎儿的影响了解得不够,但活疫苗的弱病毒确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孕妇不宜接受此类活疫苗。风疹早已与麻疹、腮腺炎疫苗联合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也已制成风疹减毒活疫苗,有的地方已开始使用并将逐步纳入计划免疫执行,重点免疫对象中包括婚前育龄妇女,含高中、初中毕业班女生。
二、风疹患者的症状表现
一、慢性风疹块
全身的症状比较轻,风团会反复的发生,时间会长达数个月甚至数年,会在每天早晨起床或者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加重,也有的没有任何规律,让很多病人都找不到原因。
二、寒冷型风疹块
有家族性和获得性这两种情况。家族性的属于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出生后或小时候就会发病,可能会持续一辈子。遇冷发生风团的时候可能会伴有发热、寒颤、头痛、关节痛等症状。获得性多见于女青年,遇冷后,接触或暴露在外的位置出现风团或斑块状水肿,持续30分钟或数小时,有的时候吃冷饮会导致口腔和喉头水肿。
三、日光性风疹块
风团发生在暴露在阳光下的位置,同时伴有瘙痒以及针刺的感觉。
四、急性风疹块
此型起病急,皮肤突发瘙痒,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或苍白色风团,形态多样,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而逐渐消失,但新的风团陆续发生,此起彼伏。部分病人累及到胃肠道粘膜,可致腹痛、腹泻。若荨麻疹累及到呼吸道粘膜,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被动转移试验阳性。本病可为某些病症之一,如冷球蛋白症、阵发性冷血红蛋白尿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五、压力性风疹块
局部皮肤受压后4小时-6小时发生肿胀,持续8小时—12小时消退。
六、胆碱能性风疹块
在青年中出现的比较多。因为运动、受热、情绪紧张、喝热饮料热饮或者酒精饮料等因素,会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的细胞而发生风疹块,半小时到一小时就会消退。
七、血清病型风疹块
是由于办理血、接种疫苗或药物引起。患者有发热、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皮疹以环形风团常见。伴有肾功能损害时,可出现尿常规异常。
八、皮肤划痕症
也称人工荨麻疹,可单独发生或与其它型荨麻疹同时存在。往往先感到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与抓痕一致的线状风团。衣服紧压处,如紧束的腰带、袜带、袖口等处也可出现风团。停止刺激后风团很快消退。
三、治风疹的偏方有那些
1、全身出现风疹的情况下(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难睡)。用苦参末一两,另用皂角二两,在水一升中揉滤取汁,瓦器内熬成膏,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温水送下。
2、再方。用醋和石灰涂之。
3、再方。用蒴翟叶捣烂敷搽。
4、治风疹、丹毒、瘴疟。用白英煮汁饮服。
5、再方。用硭硝煎水涂试。
6、小儿风疹。用白矾烧过投热酒中,蘸酒涂疹。
7、婴儿风疹及疮毒。用景天苗叶五两和盐三两,同研细,绞取汁,以热手抹涂。一天两次。
8、蜜酒。治风疹、风癣。
9、流动性红色风疹。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
10、老小风疹的治疗验方。用茱萸煎酒涂搽。
11、风疹流走。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液四分,捣和敷贴。
四、风疹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风疹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属披盖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在电镜下形态多样,大小约50~70nm,不耐热,在室温及37℃时很快失去活力。此病毒能在人胚组织中缓慢繁殖,亦能在兔肾细胞生长,在宿主细胞可形成胞质包涵体。病毒存在于患者及隐匿型感染者鼻咽分泌物、血液、尿及粪便中。出疹前7天至疹退7~8天可在鼻咽部发现病毒;先天性感染患儿体内排毒可长达12~18个月,排毒患儿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为主。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在托幼儿机构和小学校可有流行,—般每3~5年有一次大流行,多见5~9岁儿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都有风疹暴发流行的报导,发病率达100~200/10万人。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风疹感染率在95%左右。
发病机制:
孕妇感染风疹,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孕龄是决定感染结果的主要因素。孕早期胎儿感染后3个胚层均受到病毒侵袭,受累组织因风疹病毒感染造成生长停滞的无性繁殖细胞系可遗传给子代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