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尿床 中医怎样治疗尿床
2017-04-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张友易
一、尿床的因素
尿床的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尿床的疾病因素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
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二、尿床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要正确处理好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应尽快予以解决。对原来已经发生或现实客观存在主观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着重耐心地对病人进行教育,解释,以消除精神紧张,以免引起情绪不安。晚饭后避免饮水,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
2.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
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
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
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4)家长监督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内裤及干床处理。
(5)总结记录
要求家长每天记录尿床的原因、次数,在日程表上对尿床、不尿床都作个记号,每周总结一次,找出原因,当孩子有进步时应给鼓励。
三、中医治疗尿床偏方
加味桂枝龙牡汤
歌诀:加味桂枝龙牡汤,白芍甘草桑螵蛸,益*枣肾气丸,因梦遗尿疗效好。
组成:桂枝9克,炒白芍12克,甘草9克,煅龙牡各30克,桑螵蛸30克,益智仁9克,生姜9克,大枣5枚。另加桂附八味丸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每晚临睡前服桂附八味丸10克。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
功效:安神养肾。
解:因梦遗尿,是指睡梦中,自认为如厕,但醒后却是尿炕。这种遗尿,是由梦引起的,与神不内守有关。故中以桂枝汤温养气血,调和阴阳表里;龙骨、牡蛎镇心而去梦境;桑螵蛸、益智仁缩小便。加桂附八味丸,补肾气以助膀胱固摄小便。
主治:因梦遗尿、形寒肢冷、心悸头昏、舌淡苔白脉细,症属心肾气虚者,均可用之。
附记:经过反复使用,现本已作为本人“抓主症”的常用在临床运用。凡因梦遗尿者,率先用此,疗效甚好。
遗尿汤
歌诀:遗尿汤中桑螵蛸,黄芪党参补骨脂。 蚕茧菟丝金樱子,再加覆盆炙甘草。
组成:党参12克,菟丝子12克,蚕茧10只,补骨脂9克,金樱子9克,覆盆子9克,炙甘草4?5克,桑螵蛸15克,黄芪15克。
用法:上药水煎浓缩,加白糖适量,制成每剂4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20毫升。
功效:益气补肾,固涩止遗。
解:中以党参、黄芪益气;菟丝子、补骨脂补肾;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固精缩尿;蚕茧有止渴,治小便过多之功。合而用之,共奏益气补肾,固涩止遗之功。
主治:小儿遗尿症。
加减:若睡眠过深,不易唤醒,加生麻黄9克,或石菖蒲9克,炙远志4?5克;兼有阴虚者,加当归9克,五味子4?5克;舌质淡有阳虚者,加肉桂3~4.5克。
附记:生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每剂用生麻黄9克,未发现心悸、多汗、失眠等副作用。
缩泉丸
歌诀:缩泉丸中益智仁,再配山药与乌药, 温肾固涩止遗尿,小儿成人均能医。
组成:山药180克,乌药180克,益智仁18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冷开水泛丸。每服9克(儿童酌减),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各适量。
功效:温肾止遗,缩尿固涩。
解:用益智仁、山药温补脾肾,固涩小便;配以乌药气理散寒,以温振肾与膀胱气化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温肾止遗,缩尿固涩。
主治:下元虚冷,小便自遗或小禁,伴神疲怯寒、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者。可用于小儿或成人遗尿以及老人、妇人及病后因脏气虚衰引起的小便失禁等病症。
加减:若肢冷畏寒明显者,加菟丝子、肉苁蓉、鹿茸、附子;面气短者,加党参、黄芪、五味子。
附记:凡湿热下注,下焦瘀血引起的小便频数,滴沥不畅,时有遗尿等症忌用。
四、尿床的病因分类
l.真性尿失禁
膀脱结石、结核、肿瘤等疾患,使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或麻痹,使膀胱失去贮尿功能,有尿即排出,亦称自主膀胱。
2.假性尿失禁
下尿路梗阻,慢性尿潴留患者,膀胱过度膨胀,膀胱内压升高,使尿液被迫溢出,称假性尿失禁,又称遗尿。见于先天性隐性脊柱裂;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还见于5岁以下健康儿童,小儿由于身体发育不健全,排尿神经反射弧建立不牢固,在夜间熟睡时,尿液自动排出,称尿床,随着生长发育,可自行停止,不代表病态。
3.应力性尿失禁
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当患者咳嗽、大笑、打喷嚏等使腹压突然升高时,有少量尿液可不自主排出,见于老年人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青壮年妇女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亦见于妊娠子宫压迫膀脱;肿瘤压迫膀胱。
4.先天性尿失禁
见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尿道异位开口,脐尿管未闭,尿道上裂,膀既阴道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