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的功效_ 孕妇吃桂圆上火吗
2017-04-1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张友易
一、桂圆的功效有哪些啊
1、龙眼肉,每日嚼食30克,治心悸怔忡。
2、龙眼肉,蒸熟每日食之,食至500多克后,即可治愈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虚症者及大便下血数日不愈者。
3、龙眼肉10克,莲子15克,糯米60克,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贫血体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
4、糖渍鲜龙眼:鲜龙眼50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反复蒸、晒数次,至使色泽变黑,最后拌入白糖少许装瓶,每次食龙眼肉4-5粒,每日两次。本品有力胜人参、黄芪之说。可养心血,补气力,安心神。适用于老人、病后、产前产后体虚,瘦弱,失眠,心悸,健忘等症。
5、龙眼肉10克,花生米(连红衣)12克,水煎服,亦治贫血体弱。
6、龙眼肉、炒酸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煮汤睡前饮,治失眠、心悸。
7、龙眼肉干七个,连核一起放火中煅炭存性,研细末,分四次服,一日两次,用锻赭石15克煎水送服,治呃逆。
8、龙眼龙30克配白糖3克,若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碗口加盖,每天在饭锅上蒸,蒸至百次,便成玉灵膏(亦称代参膏)。凡年老体衰赢弱病者,每次用开水送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产前服之尤佳。
9、龙眼肉15-30克,大红枣15克,水适量,同蒸熟食用。治妇女崩漏,贫血,血小板减少。
10、龙眼干、大枣、生姜各适量,水煎服,治产后浮肿。
11、龙眼肉、鸡蛋,蒸熟食用,治月经不调,产后虚弱。
12、龙眼干14枚,生姜3片,水煎服,治脾虚泄泻。
13、归元仙酒:龙眼肉、当归适量,用40度米酒浸泡半月后,每日少量饮之,有养血益颜之功效。
14、龙眼肉15克,莲子、芡实各2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贫血,心悸怔忡,自汗盗汗,神经衰弱等症。
15、蜜饯姜枣龙眼:龙眼肉、大枣各250克,同煮至七成熟,加入鲜姜汁两汤匙和蜂蜜250克,调匀煮沸,冷却后装瓶。每次服用龙眼、大枣各6-8粒,每日三次。有补脾胃,益心血作用。适用于脾虚,血亏,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面色萎黄,浮肿等症。
16、桂元醴:龙眼肉200克,浸泡于60度白酒(500亳升)内,半个月后即可饮用。有补心脾,助精神作用。适用于失眠,健忘,惊悸,虚劳衰弱等症。
二、桂圆吃多了会上火吗
桂圆吃多了会上火吗?答案是肯定的。桂圆也称龙眼,很多人喜欢吃桂圆,尤其是女性朋友,桂圆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葡萄糖、蔗糖和维生素A、B等多种营养素。中医认为,桂圆性温味甘,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但如果食用龙眼过量,则会导致“龙眼病”发作,其病症主要为:腹泻、流鼻血、口腔溃疡、口腔黏膜发炎、便秘等。
桂圆吃多后的害处:
1、桂圆中的热量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发胖。
2、桂圆吃多了会引起便秘,口干等症状。
3、桂圆含糖量很高,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
4、正常女性吃过多龙眼的话会“攻火上身”,造成脸上长包,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月经。
桂圆的营养价值很高,但由于桂圆偏温性,吃桂圆要适量,正常人每天对桂圆营养的摄取量只要5颗即可,再不宜多食,桂圆吃多了上火,不易消化,对肠胃造成负担。
一天时间里食用龙眼的数量应控制在4两左右,每天最多不能超过6两。
三、桂圆怎么吃不上火啊
桂圆比较滋腻,干吃不易消化,通常单独煮汤或跟其他药食配伍一起煮汤食用,更容易吸收。此外,还可以炖食或加入胶类药物煎煮后收膏或配成膏方后食用,都比较容易吸收。
如果平时注意进食桂圆的数量以及方式,可以避免上火。
1、适量即可。需要掌握进食桂圆的量,一般来说,每天吃五六个桂圆是不会上火的。
2、桂圆往往和红枣、花生、红参等补气血的药物同时煮食,有协同作用,可增加补血的功效,但只有不易上火的阳虚体质者有怕冷、贫血时才适合这样的进补方法。
3、吃桂圆后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口唇周围疱疹甚至出鼻血的人,可以将桂圆与菊花、西洋参等养阴清热的药物一起煮食,既可补气血,又可改善或避免上述上火症状的出现。有眼屎增多的人,还可加入枸杞子、白菊花一起煮食,养肝明目。
4、对于有习惯性便秘的适宜人群,可将桂圆与当归、核桃仁、芝麻等一起煮食,既可补血益肾,又可润肠通便。
四、孕妇吃桂圆上火吗
桂圆性味甘温,桂圆可以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或气血不足,体虚乏力,失眠健忘,惊悸不安。但是桂圆吃多了会上火,所以对内有痰疾及患有热病者不宜用之,尤其是孕妇更不宜。
其原因是妇女怀孕后,大多数出现阴血偏虚、滋生内热的症状,常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口苦咽燥等现象。如果此时为了进补而用桂圆,非但不能产生补益作用,反会增加内热,还有发生动血动胎、漏红、腹痛、小腹坠胀甚至大伤胎气,导致流产的可能。特别是怀孕8个月以内的孕妇,更要慎食。
除了孕妇外,由于桂圆多食极易上火,因此以下人群最好也慎食桂圆:有上火发炎症状者,内有痰火或阴虚火旺、湿滞停饮者,舌苔厚腻、气壅胀满、肠滑便泻、风寒感冒、消化不良者,糖尿病患者,痤疮、外科痈疽疔疮、妇女盆腔炎、尿道炎、月经过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