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疖子怎么办 治疗疖子的偏方有哪些
2017-04-3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韩白易
一、可治疗疖子的偏方
1、治疖子初起
用葛蔓烧灰,水调敷涂。
2、疖子的治疗便方
用一商陆根捣烂搽涂患处,药干即换。此方亦治湿疮、石痈。
3、小儿热疖
用伏龙肝末、生椒末等分,和醋调敷。
4、鳜鱼
释名 计鱼、石桂鱼、水豚。气味 (肉)甘、平、无毒。主治补虚劳,益脾胃。尾治小儿软疖,胆治骨鲠在喉。
5、疖背肿毒
用鹿角尖磨浓汁敷涂。
6、头上软疖
用孵出小鸡后的蛋壳,烧存性,研为末,加轻粉少许,清油调敷。
7、头上软疖
用蛤蟆剥皮贴患处,收毒即愈。
8、小儿软疖
用墙上螺蛳壳烧灰,加倒挂尘等分,调油涂搽。
9、热疖肿毒
用芸薹子、狗头骨,等分为末,调醋敷涂。
特别提示
1.疖肿是一种颇具危险性的小疮,如果疖里的细菌进入血液中,可能引起血液中毒。
2.挤破嘴唇或鼻了上的疖有危险,因为感染可能扩散至脑部。
3.其他的危险地带包括腋窝、鼠蹊以及哺乳母亲的乳房。
4.当疖极度柔软或长在皮肤较厚之处(例如背部),或当患者是幼年、老年或生病,都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二、长疖子要怎么护理呢
1、生活护理
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
2、不要自行涂药
皮肤任何部位出现红肿热痛,都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正规处理,切忌自行涂药,尤其是红汞、龙胆紫,对伤口有毒性,易引起痂下积脓。有的是用中草药处理了1多月,结果从1个疖变成了多个毛囊和皮脂腺感染,处理极为棘手。另外,如果反复出现疖肿,要检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发现异常要及时去内分泌科诊治,看看是不是跟糖尿病有关。
3、早期的疖子不能切开引流
成熟的疖子已化脓变软者,可切开排脓。但面部和上唇的疖子千万不要挤压和随意切开。未成脓者,可每日外用纯鱼石脂,或鱼石脂硫磺泥膏,可促进炎症消退。
4、防暑降温是重点
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做到防暑降温。定期换洗患者的衣物,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三、身上长疖子怎么治呢
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四、身上长疖子时需注意什么
疖是人体皮肤单个毛囊或皮脂腺因细菌感染(一般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在人体的头、面、颈、腋和臀等部位尤易发生。疖在初患时红肿热痛,成熟后其中央出现黄白色小脓头,待自行破溃,脓栓排空即愈。但若处理不当,如胡乱挤压会使细菌随血液进入颅脑(海绵窦或脑膜),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则病情就十分危险。另外,营养不良、抵抗力较弱的小儿会有病情缠绵多发,此起彼伏,以致进入疖病期的情况,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疖子表现为皮肤疼痛、肿胀,里面充满脓汁。发生在毛囊由细菌感染引起时,虽然有些人的鼻子带有细菌,但其感染源尚不清楚。疖子一般发生在潮湿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和颈背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