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胃隐隐作痛食欲不振的治疗 食欲不振的自我改善技巧

2017-05-09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于香寒

一、胃隐隐作痛食欲不振怎么办最好

  1,感受寒邪

  主证:外感寒邪,胃脘痞胀,隐痛,嗳气吐清水,大便溏薄,食少纳差,泛恶欲吐,脘腹胀闷,腹痛肠鸣,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畏寒肢冷,或身目黄而晦暗,舌胖苔薄白,脉紧。

  治法:散寒温中,和胃进食。

  2,湿浊犯胃

  主证:腕中痞闷,身重乏力,思睡昏重,倦怠懒言,口甘黏腻,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芳香化浊。

  3,饮食所伤

  主证:过食甘肥油腻及醇酒厚味之品,脘腹发胀,纳呆,恶食,嗳气酸腐,呕吐食臭,大便秘结或不畅,厌油腻,恶心欲吐,心烦,全不思食,见食物则恶心,苔黄腻,脉滑而数。

  治法:消食导滞。

  4:肝气犯胃

  主证:不思饮食,嗳气频作,两胁苦满,胸胁胀闷或胀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

  5:湿热内蕴

  主证:纳呆,不思饮食,厌恶油腻,脘腹痞闷,或胸胁胀痛,口苦,大便粘腻,泻下不爽,气味臭秽,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或身热不扬,阴囊湿疹,或睾丸红肿疼痛,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滑。

  治法:清化湿热,导滞理气。

二、食欲不振的自我改善

  1.生活要有规律: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难以始终如一,但不管怎样,在进食上必须做到定时、定量、定质,不能因为繁忙而在饮食上马虎从事,饥一顿、饱一顿对人体健康是无益的。合理的饮食制度,可成为机体的条件刺激。坚持定时进餐,到了进餐时间,就会产生食欲,分泌多种消化液,利于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吸收。

  2.要注意对食物科学地加工烹调:科学的加工烹调食物有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色彩美丽,香气扑鼻,味道鲜美,造型别致的食物,是人体产生条件反射,分泌出大量消化液,从而引起旺盛的食欲,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另外,正确的食品加工,可以避免食物中的维生素的破坏。

  3.就餐时好心情: 就餐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有益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4.就餐环境要优美:就餐时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光线充足,温度适宜,餐桌、餐具清洁卫生等,都能促进食欲。

  5某些药物的长期服用可导致药源性味觉障碍,要合理的用药,可服用具有调理肠胃的中药肠胃调神剂进行治疗。

  6要戒烟、忌酒:过量饮酒或每餐必饮的习惯一定要戒除,戒烟对提高食欲也是非常重要的。

  7适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例如散步、慢跑、气功等都是胃肠病患者的良好选择。

三、食欲不振的饮食搭配

  1、及 时补充水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 体会,人在干渴时就吃不下东西 。而盛夏出汗较多,因此及时补 充水分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尤 以矿泉水、绿豆汤和淡热茶为最 佳饮品。其中茶水不但能清心利 尿,还有开胃除烦之效,茶喝透 了,胃口也会大开。但要注意, 饮水以少量多次法为最佳,进餐 前不宜大量饮水。

  2、吃清淡少 油的食品 清淡新鲜而少油的食 品一般含水分多,容易消化,在 胃中停留时间短。而油腻食品难 以消化,在进入十二指肠与上段 空肠粘膜时,还会产生一种肠抑 制素,这种化学物质能通过血循 环作用,使胃的蠕动减慢,影响 食欲。但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清 淡食品的同时,要讲究营养素的 搭配,特别要适当增加含维生素 和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夏季由于 代谢旺盛,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消 耗大,机体容易处于蛋白质和维 生素的缺乏状态。所以宜适当增 加瘦肉、鱼虾、禽蛋、牛奶、豆 制品和蔬菜、水果的摄入,及时 补充营养的消耗。

  3、注意补充盐分 夏季天热汗出较多,特别 是参加较剧烈运动和高温环境下 工作的人,大量出汗,则容易导 致氯化钠的大量丧失。所以应适 当饮些淡盐开水或含盐汽水,以 补充丢失的氯离子,以保持机体 内水盐代谢和渗透压的平衡。

四、食欲不振的最常见原因

  1.疲劳或紧张。一般如上班族由于疲劳或精神紧张,可能导致暂时性食欲不振,这是属于比较轻微的现象。

  2.过食、过饮、运动量不足、慢性便秘,也都是引起食欲不振的因素,但要注意一些潜藏的危机,诸如无缘无故的食欲不振、连续不断的食欲不振等等。

  3.精神因素:想要维持身材苗条,不想吃东西,体重因而大幅减轻,因此拒绝进食。

  4.怀孕:女性在怀孕初期,或由于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或呕吐。

  5.疾病因素:食欲不振通常会让人直接联想到胃肠问题,如慢性胃炎、胃迟缓、胃癌,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肝病的初期症状也会引发长期食欲不振。事实上,因肝病而引发的食欲不振通常呈极端化,严重时根本没有食欲。患者的亲朋好友只要稍加注意,即可看出病人对食物的严重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