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球结膜水肿是怎么回事 眼球结膜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2018-11-28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殷小霜
一、结膜炎会出现哪些症状
1.0患了结膜炎患者会自觉患眼刺痒如异物感,严重时可有眼睑沉重、畏光流泪及灼热感。有时因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瞳孔区,造成暂时性视物不清,冲洗后即可恢复视力。由于炎症刺激产生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患者早晨醒来时会发觉上下睑被分泌物粘连在一起。当病变侵及角膜时,畏光、疼痛及视减退等症状明显加重。少数患者可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全身症状。
2.除了以上自觉症状外,临床检查可见患者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呈鲜红色。尤其以睑部及穹隆部结膜最为显著,严重的结膜表面可覆盖一层易于揉掉的伪膜,所以又称伪膜性结膜炎;球结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失去透明度。角膜与结膜表面、睑缘等部位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覆盖。如果是kochweeks杆菌或肺炎双球菌感染,可出现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并伴有散在性小点片状出血。角膜并发症主要是由kochweeks杆菌引起,表现为卡他性角膜边缘浸润或溃疡,病变开始呈浅层点状角膜浸润,位于角膜缘内侧,以后浸润互相融合,形成弓形浅层溃疡。痊愈后可遗留云翳。
3.结膜炎起病较急,发病3~4日即可达到高峰,随后症状逐渐减轻,大约经过10~14天左右即可痊愈。部分病情较重者,会伴有某些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及全身不适等,症程可持续2~4周。
二、治疗结膜炎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治疗结膜炎最常用的方法是点眼药水,那么一般结膜炎要用什么眼药水呢?不同原因引起的结膜炎用药有所不同。对于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可点可地松眼药水;对于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可点氧氟沙星眼药水;对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可以点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疱疹病毒性结膜炎,切不可使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
执行眼部接触隔离。分泌物多者,用生理盐水、硼酸水或抗生素溶液冲洗结膜囊每日数次,并滴或涂磺胺类、抗生素溶液或眼膏,4~6/d。也可用1%硝酸银涂布睑结膜,随即用生理盐水冲洗,1/d。炎症严重或分泌物多,局部治疗疗效不佳者,可全身用磺胺药或抗生素。对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3/d,1%~5%盐酸吗啉胍溶液及类固醇液滴眼等治疗。
如伴有全身症状, 可请传染科会诊。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应用0.1%过氧乙酸溶液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对流行性结膜角膜炎,可用1:4000高锰酸钾液洗眼,每日数次,并可选用1%~5%盐酸吗啉胍溶液、0.1%疱疹净(idu)液、0.05%环胞苷液、抗生素眼膏或溶液等滴眼。有角膜并发症时,按角膜炎处理。急性结膜炎症状消退后,须继续滴药1周,但次数可酌情减少。慢性结膜炎注意病因治疗, 如有慢性泪囊炎者应先治疗, 找不到原因者可加用0.5%硫酸锌等滴眼。泡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可加用类固醇、冷冻疗法等治疗。
三、结膜炎病人吃哪些食物有助于健康
1、结膜炎病人多吃些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功效的食物,如马兰头、枸杞叶、茭白、冬瓜、苦瓜、绿豆、荸荠、香蕉、西瓜等。
2、患有结膜炎的人可每天服用维生素。维生素有助于分散毕托氏白斑,这些白斑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所引起的。
3、结膜炎保护眼睛免于更进一步的发炎,同时也促进组织复原,要补充维生素c。
4、结膜炎的人吃些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猪瘦肉、猪肝、兔肉、羊肉等。多吃新鲜水果,如香蕉、雪梨、苹果、哈密瓜、葡萄、杨桃、龙眼肉等。
5、马兰头,枸杞叶,茭白,冬瓜,苦瓜,绿豆,菊花脑,香蕉,西瓜等具清热利湿解毒功效,可做辅助性治疗结膜炎。
6、绿叶蔬菜中的菠菜好处还不止于此。它富含钾、钙和镁元素,能帮助眼部肌肉增强弹性,不容易发生近视。人们都了解,缺钙的人眼球弹性差,眼轴容易拉长。每天大米饭、炒肉、红烧鱼加甜饮料、甜点的生活,会使结膜炎病人中的钙流失严重。如果能少吃点肉,多吃点菠菜,就能弥补这一缺憾,对提高眼球肌肉弹性大大有利。
四、结膜炎的预防措施是什么呢
一、结膜炎多是接触传染,故预防结膜炎应提倡勤洗手、洗脸或不用手和衣袖拭眼。所用脸盆、毛巾、手帕等必须与他人分开,并应经常煮沸消毒,防止传染别人。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进行隔离,更不允许到公共游泳区游泳,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后也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如一眼患结膜炎,必须告诉病人保护健眼不受传染。遇严重传染性结膜炎时,可用透明眼罩遮盖健眼,周围用绊创膏密封,于外下方通一小橡皮管,以便空气流通,医生也容易观察健眼是否患病。结膜炎往往可以广泛性或暴发性流行,但并不是所有的结膜炎都有传染性。多数结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
健康人接触患者后有被感染的可能,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二、另外一些结膜炎,如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物理性化学性损伤引起的结膜炎,并没有传染性,健康人接触这类结膜炎患者后不会被感染上结膜炎,因此也不需要防止交叉感染。
三、凡工作环境多风、尘、烟及热等刺激者,应改善环境或戴保护眼镜以预防结膜炎。对公共场所要进行卫生宣传、定期检查和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