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鼻孢子虫病有哪些发病原因_ 鼻孢子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2017-06-10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赵雁玉

一、鼻孢子虫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鼻孢子虫病(Rhinosporidiosis)是由希伯鼻孢子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及鼻黏膜的良性、慢性肉芽肿性感染。本病好发于热带及亚热带,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其他是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在国内,1979年李新章首报。多因接触受本菌污染的水或土壤而引起。儿童及青年多见,男多于女,鼻部最常发病,约占所有患者的72%。

  一、发病原因

  希伯鼻孢子菌系统分类属于chromista的丝壶菌门。至今尚未培养成功。存在于湖水、池塘和土壤中。部分动物如马和牛是本菌的储存宿主,可传染至人。

  二、发病机制

  多因接触受本菌污染的水或土壤而引起。部分动物如马和牛是本菌的储存宿主,可传染至人。鼻部最常发病,约占所有患者的72%。初为乳头状,表面皱缩如疣,渐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状,瘤内有黏液状物积聚,如黏液囊肿。当发生在耳道时,有如耳部息肉;当发生在阴茎、肛门和阴道时,有如尖锐湿疣;发生于直肠时,有如肠息肉。当内生孢子脱离孢子囊进入组织,可引起周围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组织坏死而形成脓肿。亦可见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在空的孢子囊周围有巨细胞和血管丰富的肉芽肿及瘢痕。

二、鼻孢子虫病的症状是什么

  鼻孢子虫病症状

  早期症状: 初为乳头状,表面皱缩如疣

  晚期症状: 渐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状,瘤内有黏液状物积聚,如黏液囊肿

  相关症状: 囊肿 息肉 脓肿

  一、症状

  本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儿童及青年多见,男多于女,鼻部最常发病,约占所有患者的72%。初为乳头状,表面皱缩如疣,渐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状,瘤内有黏液状物积聚,如黏液囊肿。当发生在耳道时,有如耳部息肉;当发生在阴茎、肛门和阴道时,有如尖锐湿疣;发生于直肠时,有如肠息肉。可通过血源播散至肾血管、尿液、腹水和内脏,但非常罕见。

  二、诊断

  根据其特征的临床表现,结合涂片找到巨大的孢子囊,诊断不难。应与纤维血管瘤、鼻硬结病、乳头状瘤、急性感染性息肉、肉芽肿性疾病、结核及尖锐湿疣相鉴别。病原菌亦应与另一常见的鼻霉菌病——球孢子菌区别,后者有相似的成熟阶段,表现为大而厚壁的球形结构,包含内孢子,但球体较小,直径在20~80μm。成熟的内孢子亦较小,只2~5μm大小。球孢子菌黏液染色阴性,且培养可鉴定。

三、鼻孢子虫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该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儿童及青年多见,男多于女,鼻部最常发病。初为乳头状,表面皱缩如疣,渐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状,瘤内有黏液状物积聚,如黏液囊肿。当发生在耳道时,有如耳部息肉;当发生在阴茎、肛门和阴道时,有如尖锐湿疣;发生于直肠时,有如肠息肉。可通过血源播散至肾血管、尿液、腹腔积液和内脏,但非常罕见。

  二、检查

  组织病理:取息肉样物活检,其表面灰白斑点为大的孢子囊,其上可覆有表皮,HE染色可见这种直径达300μm的孢子囊中充满着无数内生孢子,有时见破裂或不成熟的各阶段孢子囊,当内生孢子脱离孢子囊进入组织,可引起周围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组织坏死而形成脓肿。亦可见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在空的孢子囊周围有巨细胞和血管丰富的肉芽肿及瘢痕。

  三、鉴别诊断

  应与纤维血管瘤、鼻硬结病、乳头状瘤、急性感染性息肉、肉芽肿性疾病、结核及尖锐湿疣相鉴别。病原菌亦应与另一常见的鼻霉菌病——球孢子菌区别,后者有相似的成熟阶段,表现为大而厚壁的球形结构,包含内孢子,但球体较小,直径在20~80μm。成熟的内孢子亦较小,只2~5μm大小。球孢子菌黏液染色阴性,且培养可鉴定。

四、鼻孢子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鼻孢子虫病一般治疗

  手术治疗:早期小损害可全部切除,较大者亦可广泛切除并加以电灼。奎宁、锑盐和铋盐、碘酊、喷他脒(戊双脒)、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和系统抗生素和放疗对本病无效。三价或五价锑化合物、氨苯砜以及外用2%牙石催吐剂(tartar emetic)可用于本病治疗。

  预后:可通过血源播散至肾血管、尿液、腹水和内脏,但非常罕见。

  鼻孢子虫病一般护理

  在流行区多禽粪处劳动或通过本菌生物剂污染区,以及研究本菌的实验室人员,在工作时均应戴上口罩或防毒面具,以防吸入鼻孢子。

  鼻孢子虫病饮食原则

  1.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2.宜吃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二、预防:

  1.避免进入流行区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2.在流行区多禽粪处劳动或通过本菌生物剂污染区,以及研究本菌的实验室人员,在工作时均应戴上口罩或防毒面具,以防吸入鼻孢子。

  3.研制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