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肺炎导致失眠怎么办 肺炎的治疗方法

2017-06-14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罗依珊

一、肺炎导致的肺炎怎么调理

  

  1、天门开穴法

  两拇指指腹紧贴于印堂穴,双手余指固定头部二侧。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经神庭穴推至上星穴,然后两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时交替推摩。手法由缓至速、由轻至重,反复推摩约1分钟,此时推摩局部产生热感,并向眉心集中。

  2、百会穴点按掌摩法

  用右手拇指尖在百会穴点按,待局部产生重胀麻感后立即改用拇指腹旋摩,如此反复交替进行约30秒,紧接用掌心以百会穴为轴心,均匀用力按压与旋摩约30秒。

  3、玉锤叩击法

  以指尖作锤,双手同时进行,从后向前,从左至右叩击整个头部,反复依次紧叩,不可遗漏。叩击时由腕部发力,甩力均匀,不可太重,不可太轻,以有较强的振荡感而不觉疼痛为度。约1分钟。

  4、十指梳理法

  以指代梳,指尖着力于头皮,双手同时进行,从前额开始呈扇状自前向后推摩。手法以揉为主,柔中带刚。此时会感到头部轻松舒适感。约1分钟。

  5、抚摩静息法

  用双掌分别摩头、摩面、摩颊。手法轻揉,约1分钟,再结束整个按摩疗程。

  女性出现失眠的常见调理方法?上面的内容希望各位都可以认真的了解,当出现失眠的时候最好积极的进行治疗,因为这样才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同时也希望各位都可以乐观积极豁达的生活。

二、肺炎有什么分类吗

  

  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起始于局部肺泡,并迅速蔓延至整个肺段或肺叶。

  2、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是以肺小叶为单位的灶状急性化脓性炎症。由于病灶多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病变起始于支气管,并向其周围所属肺泡蔓延。

  3、间质性肺炎是以肺间质为主的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有肺泡壁增生和间质水肿。可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或肺孢子菌等引起。

  病因分类

  1、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即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埃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2、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如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3、病毒性肺炎如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4、肺真菌病如白念珠菌、曲霉、隐球菌、肺孢子菌等。

  5、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如立克次体、弓形虫、寄生虫(如肺包虫、肺吸虫、肺血吸虫)等。

  6、理化因素所致肺炎如放射性肺炎、胃酸吸入、药物等引起的化学性肺炎等。

三、肺炎症状表现是什么呢

  

  1、寒战与高热

  典型病例以突然寒战起病,继之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常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量减少。抗生素使用后热型可不典型,年老体弱者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2、咳嗽与咳痰

  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白色粘液痰或带血丝痰,经1~2天后,可咳出粘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也可呈脓性痰,进入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

  3、胸痛

  多有剧烈侧胸痛,常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可放射至肩或腹部。如为下叶肺炎可刺激隔胸膜引起剧烈腹痛,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4、呼吸困难

  由于肺实变通气不足、胸痛以及毒血症而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快而浅。病情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出现紫绀。

  5、其他症状

  少数有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志模糊、烦躁、嗜睡、昏迷等。

四、肺炎的预防护理好方法

  

  预防

  1、平时注防寒保暖,遇有气候变化,随时更换衣着,体虚易感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之类药物,预防发生外感。

  2、戒除吸烟,避免吸入粉尘和一切有毒或刺激性气体。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进食或喂食时,注意力要集中,要求患者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交食物呛吸入肺。

  护理

  病情观察

  1、定时测血压、体温、脉搏和呼吸。

  2、观察精神症状,是否有神志模糊、昏睡和烦躁等。

  3、观察有无休克早期症状,如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尿量减少等。

  4、注意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5、密切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1、根据病情,合理氧疗。

  2、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无外溢,必要时置中心静脉压了解血容量。

  3、按医嘱送痰培养2次,血培养五次(用抗生素前)。

  4、高热护理见高热护理常规。

  5、胸痛、咳嗽、咳痰可采取对症处理。

  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给予高营养饮食,鼓励多饮水,病情危重高热者可给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2、注意保暖,尽可能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