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有什么表现呢 忧郁症有哪些危害呢
2017-11-22 来源:快问养生编辑部 作者:郝觅海
一、忧郁症有什么表现呢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二、忧郁症有哪些类型
中医认为,抑郁症大多以虚证多见,大多数病变发生在心脾肝肾4个部位,治疗讲究辨证论治,不同分型的抑郁症患者病症也不尽相同。
1、肝郁脾虚型
肝郁脾虚型抑郁症主要与情志不遂、肝郁抑脾有关,辨证要点在于多愁善感、两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患者的主要症状有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唉声叹气、大便稀溏、全身乏力等,主要是由于情志所伤、肝失调达、脾虚气结导致的。
2、气滞血淤型
气滞血淤型抑郁症主要与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痰血停积有关,辨证要点在于情绪抑郁、思维迟缓、面色晦暗、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患者的主要症状有情绪抑郁,心情烦躁、面色晦暗、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严重的甚至出现*自杀等想法或行为,主要是由于肝血淤滞、肝失调达、肝郁气滞引发的。
3、脾肾阳虚型
脾肾阳虚型抑郁症主要与禀赋素虚、久病失养、阳虚阴盛有关,辨证要点在于精神萎靡、嗜卧少动、阳痿遗精、带下清稀。患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萎靡、情绪低沉、心烦惊恐、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等,主要是由于下元亏损、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温养,以及痰饮内停而上凌于心引发的。
三、忧郁症有哪些危害呢
危害一、持久的情绪不良:
抑郁症危害常见的一点,就是会让患者体验到最为痛苦、恶劣的心境。并且这种悲观情绪是无明显外因出现的,因此很难解决,使得抑郁症患者的心情总处在悲观厌世之中。另一方面,抑郁和焦虑总是伴随而来,以更年期抑郁症为代表,这类患抑郁症患者不仅心情抑郁,同时还会出现莫名其妙的精神紧张、惊恐不宁的焦虑情绪。
危害二、剥夺人的睡眠:
抑郁症患者常有顽固性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规律紊乱,睡眠质量差等形式。
危害三、将人逼至绝境:
危害后果最严重的就是患者*、自杀思想行为的出现。抑郁心境会导致抑郁症患者的思想消极、悲观,总是沉浸在自我谴责、自卑之中,对前途悲观绝望。
危害四、“肉体”折磨不断:
危害不仅在于精神健康的损害,而且它也会带来很多身体上的症状。比如食欲减退、乏力等。这些身体的不适可涉及到各器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较常见。抑郁症患者的身体症状往往查无实据,且多为非特异性的,难以定位,但不一定要排除躯体疾病。
危害五、毁掉人的精气神:
抑郁症危害巨大的第二点体现,就是它能将一个原本充满精力的正常人变得整天无精打采,严重者还会出现呆若木鸡的状态。并且,抑郁症患者对周围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可言,对工作、学习没有一点儿热情,思想反映迟缓,平素依着整洁的人也变的不修边幅。
四、忧郁症怎样预防和护理呢
预防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饮食应注意多服用清淡富于营养食物,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