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湿热的症状有哪些_ 湿热带下如何调理比较好
2017-07-13 来源:网友编辑 作者:郝雪枫
一、带下湿热有哪些症状
湿热带下是什么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而“带下病”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带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是任带两脉损伤,失约或失养。治疗上重在调理任带二脉。由于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湿热带下的症状
带下过多者表现为带下量较平时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疼痛等局部症状。带下过少者表现为带下量较平时明显减少,阴道干涩、痒痛或萎缩,部分患者伴有性欲低下、性交疼痛,月经量少或月经延后,甚至闭经、不孕等。
二、湿热带下怎么调理比较好
1、温热型
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黄白、质粘腻、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腐渣状、阴痒等,纳食较差,小便黄,舌苔黄腻厚,脉弦数。
食疗药膳
白果豆腐煎:白果10个(去心),豆腐100克,炖熟服食。
三仁汤:白果仁10个,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水煎,取汤半碗,每天1料。
藕汁鸡冠花汤:藕汁半碗,鸡冠花30克,水煎,调红糖服,每日服2次。
2、脾虚型
临床表现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食疗药膳
鱼鳔炖猪蹄:鱼鳔20克,猪蹄1只,共放砂锅内,加适量的水,慢火炖烂调味食,每日1次。
鸡肉白果煎:鸡肉200克(切块),白果1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淮山30克,茯苓15克,黄芪30克,煮汤,去药渣,饮汤食肉。每日1料。
扁豆止带煎:白扁豆30克,淮山30克,红糖适量。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淮山共煮至熟,加适量红糖,每日服2次。
胡椒鸡蛋:胡椒7粒,鸡蛋1枚,先将胡椒炒焦,研成末。再将鸡蛋捅一小孔,把胡椒末填人蛋内,用厚纸将孔封固,置于火上煮熟,去壳吃,每日2次。
3、肾虚型
临床表现白带清冷、量多、质稀、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痛,苔薄白,脉沉迟。
食疗药膳
附桂鸡蛋汤:肉桂5克,附子10克,鸡蛋1枚。将肉桂、附子水煎后,去渣,打人鸡蛋,熟后食蛋饮汁,每日2次。
莲子芡实粥:莲子(去心)100克,芡实100克,鲜荷叶50克,糯米50克,煮粥,熟后加砂糖适量调食,每天1料。
三、湿热带下如何治疗
带下病辨证主要根据带下的量、色、质、味及伴随症状、舌脉辨其寒热虚实。如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者,多属脾虚湿困;带下量多,色质清稀如水,无臭味,有冷感者属肾阳虚;带下量多或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为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脓性黏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豆渣状,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稠,恶臭难闻,属湿毒热结重证。带下量少伴有阴道干涩或性交痛等症状者,多少肝肾亏损。临证时尚需结合全身症状及病史等全面分析,综合辨证。
带下病的重在调理肝脾肾任带的功能,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滋阴为主,佐以清热除湿、清热解毒、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等法,治疗上应注重“夫带下俱是湿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思想,充分体现“治带必先祛湿,祛湿必先理脾,佐以温肾固涩”之法。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带下病”多因湿热导致,所以也称为湿热带下,如果你出现了文中提到的病症,那么一定要重视起来,加以治疗。
四、5种梅花针疗法能治疗女人带下病
带下梅花针疗法一
叩剌部位:带脉、中极、三阴交、脾俞、气海、足三里、下腹部、脊柱两侧(腰骶部)。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先叩刺脊柱两侧(腰骶部)3遍,然后再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可加局部灸法。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之脾虚湿困证。
带下梅花针疗法二
叩刺部位:脊柱两侧、肚脐周围、肾俞、命门、关元。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先叩刺脊柱两侧(腰骶部)和肚脐周围各3遍,然后再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之胞宫虚寒证。
带下梅花针疗法三
叩剌部位:带脉、三阴交、然谷、太溪、隐白。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可加局部灸法。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之胞宫湿热证。
带下梅花针疗法四
叩剌部位:八髎、中极、大赫、血海、三阴交、行间、侠溪。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可加局部灸法。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之淤滞胞宫证。
带下梅花针疗法五
叩刺部位:带脉、中极、三阴交、肾俞、然谷、太溪。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采取中等刺激,对其他穴位进行逐个叩刺,每穴20~30下。可加局部灸法。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适用于带下病阴虚内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