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怎样引起的 痔疮的治疗偏方
2017-08-01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朱寒凡
一、痔疮发作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是出血。
痔最主要的表现是无痛性出血,出鲜血,跟大便不混。
第二是疼痛。
痔疮大部分是不疼的,但是有一些情况痔疮是可以疼的。一般来讲,痔疮很轻时一般不疼,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痔组织尺寸过长就可能会脱出。脱出以后它如果回不去就会肿胀,肿胀起来以后卡在肛门处。肿胀以后会压迫肛门肌肉组织里边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一受压会感觉疼。还有血栓性外痔临床表现可能是疼的。此外,痔疮合并肛裂也会疼痛。
第三是脱垂。
组织从肛门往外翻出,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出血、疼痛。
第四是肛门搔痒。
由于痔组织不是平均脱出尺寸变长,像痔团块一样,不是沿着肛门环状均匀脱出,有的人比较均匀,有的人就是局部脱出。这样会在一团一团之间有些缝隙,这样可能肛门控制功能不好。控制功能不好以后,直肠里面分泌的黏液会跑到外边来,跑到外边来以后在肛门口会引起刺激,这样就会有痒的感觉。痒的时候人自然反应就是要去挠,一挠本身对皮肤有损害,长时间以后皮肤变化,会合并有肛周的皮炎、湿疹这些情况,这些情况以后他会肛门搔痒。
得痔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其实,对于痔疮患者来说,更需要长期锻炼身体,多提肛、活络经骨,让血液循环更充分,让疾病好得更快,体育疗法对防止瘀血有很大作用。适当地从事体育运动,能减低静脉压,加强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消除便秘,增强肌肉力量,这些对痔疮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产后长痔疮怎么办
1、防止便秘
要避免便秘就要多吃含有较多纤维素的食物,比如多吃水果和蔬菜,香蕉对于防止便秘十分有效。每天可以喝8~10杯的水,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坚持每天适量运动,以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如果这些方法仍然不能奏效,就要去医院寻求帮助,使用开塞露等。
2、清洁肛门
俗话说:便后一次洗,痔疮不着边。这是因为做好便后的肛门清洁,可以清除肛门周围皮肤皱襞里的细小粪便残渣。避免这些污物刺激肛门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每次便后或临睡前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肛门,有利于避免痔疮的形成和加重。
3、注意休息
痔疮的发作还和疲劳过度、情志不畅、暴怒急躁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劳累会使组织弹性疲劳、张力下降、抵抗力下降、肛门处血管扩张淤血而致病。所以预防痔疮的发生就要保持心情开朗、乐观豁达和劳逸结合。
4、进行提肛运动
持之以恒地进行提肛运动对预防痔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肛运动包括:吸、舐、摄、闭四个动作。吸即吸气,舐即舌舐上腭,摄即提肛门,闭即闭气。具体的做法是:全身放松,双腿并拢,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呼吸10次后,舌舐上腭,同时肛门向上提收,并闭气半分钟,然后全身放松。提肛运动站卧姿势都可进行,每日2次,每次40~50遍。
三、中医治疗痔疮的偏方
1、黑木耳5克,柿饼30克,将黑木耳泡发,柿饼切块,同加水煮烂,每日1~2次,有益气滋阴、祛瘀止血功效,适用于痔疮出血。
2、荸荠500克,红糖90克。共煎汤顿服,每日1次,连服3日。也可取生荸荠120克,当水果吃,每日1次,此方主要用于痔疮出血。
3、黄鳝100克,去内脏切段,加调料水煮,食肉饮汤,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功效,适用于肠风下血。
4、蕹菜2000克,蜂蜜250克,将蕹菜洗净,切碎,捣汁,放锅内,先以武火,后以文火加热煎煮浓缩,至较稠时加入蜂蜜,再煎至稠黏时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以沸水冲化饮用1汤匙,每日两次,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功效,适用于外痔。
5、香蕉绿色蔬菜各100克,粳米70克,食盐适量。香蕉去皮捣为泥,蔬菜切成丝。粳米煮粥至熟时,加入香蕉泥和蔬菜。煮沸后,加入食盐。每天早餐服食。
6、无花果(干品)100克,猪瘦肉200克,加水适量,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调味即可,每日服两次,可养胃理肠、清热解毒,适用于痔疮以及慢性肠炎。
7、鱼肚25~50克,白砂糖50克,加水少量,同放砂锅内隔水炖熟,每日服1次,连续服用,适用于痔疮,有补肾益精、止血消肿功效。
四、引发痔疮的几大原因
1、饮食原因
日常生活中,饮食规律或饮食品种难免发生变化,这是很自然的。如食品质量的精粗,蔬菜种类的变化与量的增减,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含量的多少,水分摄人情形,都能 直接影响粪便成分,导致肛门盲肠疾病。消化道粘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肛肠疾病的致病率明显上升。
2、不好的大便习惯
上厕时下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大便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肛门盲肠内瘀血而引发疾病。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大便反射,极容易造成大便秘结。大便时用力过猛,盲目不停地猛力努挣,只能使盲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局部瘀血,致使疾病发生和蔓延。
3、慢性疾病
如长期营养不好的,体质虚弱,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长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由咳喘造成腹压上升,盆腔瘀血。慢性肝炎、肝硬变、腹泻、结肠炎等均是肛肠疾病发生的诱因。故在防治中应注重病人的全身状态,采用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