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肩部运动的科学办法 肩部疾病的按摩手法

2017-09-14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殷梦岚

一、肩部运动的科学方法都是什么

  一、肩胛内收运动。患者采取坐姿或站立,先放松肩膀,接着逐渐把两边肩胛骨向内、向下用力,促使两边肩胛骨靠近一点,运动过程中不要耸肩。

  二、钟摆运动。采取坐姿或站立,肩膀放松,手握矿泉水瓶,再向前、向后摆动,幅度由小到大,来放松肩关节。

  三、木棍运动。患者可先平躺,双手掌心向上,握住棍子两端,接着逐步往上举至极限的角度,停留约10秒后再慢慢放下来;双手掌心向上,握住棍子两端,然后两手肘弯曲呈90度,接着逐步将棍子往受限角度的关节方向移动,大约停留10秒后,再慢慢放松。

  四、肩关节外展运动。患者可采取坐姿,肩膀放松,将受限关节的手臂放在桌上,手肘弯曲呈90度,再逐步将前臂往上抬,一直抬到受限角度后,停留约10秒,再慢慢放下来。注意,必须等前面3个运动结束后,再做这个运动。当上肢抬起时,位于肱骨大结节处的肌腱及软组织被挤轧在肱骨及喙肩弧之间,运动员在长期训练过程中经常重复上述的动作,有可能使用有关的肌腱及软组织发炎受伤,肌腱或关节囊充血及水种会令喙肩弧的空间更为减少,引起痛楚,使肩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特征受到干扰,导致肌肉功能受抑制(因为痛楚)而产生代偿动作或姿势。

二、肩部运动的好处分析

  肌肉结构影响肩部造型最重要的肌肉是三角肌(包绕肩关节的肌肉)、斜方肌(提、降肩胛骨的肌肉)。如脖子短而肩窄,应主要发展三角肌和胸肌,斜方肌应该少发展;本身颈部和肩部比例较好的人应该全面发展,使肩更健美;肩宽而肌肉薄弱的人应该多加强肩部、背部和胸肌的肌肉练习。要发展肌肉的形状,负荷较大的力量练习比较有效。 肌肉结构影响肩部造型最重要的肌肉是三角肌(包绕肩关节的肌肉)、斜方肌(提、降肩胛骨的肌肉)。三角肌由前束、中束和后束三个部分构成。前束较易薄弱,让人感觉“肩负不了重担”。因此,在改善肩部形象时,既要做到薄弱部位优先,又要保证全面发展。

  当然,体型的发展要遵循匀称、协调和整体的原则。如脖子短而肩窄,应主要发展三角肌和胸肌,斜方肌应该少发展;本身颈部和肩部比例较好的人应该全面发展,使肩更健美;肩宽而肌肉薄弱的人应该多加强肩部、背部和胸肌的肌肉练习。 要发展肌肉的形状,负荷较大的力量练习比较有效。在力量练习时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力量练习前要做好热身练习,练习结束后应做好整理活动,对减轻肌肉受伤和酸痛有很好的作用。 健身未必就一定要去健身房,其实只要你有了健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健身,比如浇花,举书,收腹,爬楼梯,拖地等。

三、肩部疾病的预防技巧

  1、加强锻炼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2、注意保暖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措施。临床上,有些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往往由于劳累而重新加重或复发,所以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

  4、保持正常心态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过度悲伤,心情压抑等而诱发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绪的波动又往往使病情加重。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对本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四、肩部疾病的按摩手法

  1、双掌自颈部经前胸滑致后肩,背部经颈椎拉回到翳风处。

  2、右手自左胸骨拉抹至后肩颈,另一侧至医风颈部推至腋下甩手。左手自右胸锁骨拉抹至另一侧后肩颈椎至医风到颈部推至到腋下甩手。

  3、双手自颈部滑至肩部,以弧口揉按捏提颈椎。

  4、右手自颈部推排至腋下甩手,双手交替推排,颈肩部淋巴致腋下,甩手做完一侧,再做另一侧。

  5、双手自下巴拉致耳后,并交替向上拉抹颈部滑至腋下甩手。

  6、双手自下颌拉抹至医风后交替向上拉抹颈部,再从下巴拉抹到医风后交替向上拉抹颈部,再从下巴拉抹到医风后自颈部,淋巴锁骨滑至液下甩手。

  7、双手从下巴拉抹至医风,用中指沿颈部淋巴,以顺时针方向打小圈,至锁骨并点按。再以逆时针方向打小圈,返回成竹在医风后,顺颈部推滑至腋下甩手。

  8、双手从下巴同时拉抹到医风,并交替在颈部来回拉抹,并用掌力拉回推下巴。

  9、单手从一侧打小圈至医风,并随之安抚拉抹反回后,双手自下巴拉抹至耳后。

  10、双手从颈部滑向前胸肩后背顶,颈椎交替拉抹颈椎后拉至医风点穴。

  11、双手同时从下巴拉抹至医风,单手分别从下巴,拉抹至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