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中枢神经感染怎么办 中枢神经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_中枢神经感染解决呢

2017-09-12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郑傲蕾

一、中枢神经感染解决呢

  化脓性脑膜炎

  在应用抗菌素的同时,是否给予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近年多数学者认为可有助于减轻炎症、降低颅内压、改进脑灌注压、增加CSF中细胞因子(cytokine)的浓度,从而提高存活率,减少儿童的听力受损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危险。因此儿童应加用皮质类固醇。可辅助给予地塞米松1mg/kg体重,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共给4天。

  结核性脑膜炎

  典型病人诊断不难,但也有个别初期症状持续较长,表现为人格改变等;或发病急遽,进展快,很像化脓性脑膜炎。因此,对有结核性脑膜炎可能的病人应多次查CSF,包括细胞计数、分类、测血和CSF糖的比值、多次涂片找抗酸杆菌等。免疫诊断方法,如ELISA及PCR等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尚不够理想。

  治疗:从流行病学角度判断,如所患为敏感菌株,根据WHO建议采用三联疗法:每日异烟肼10mg/kg体重,合用利福平及吡嗪酰胺。这3种药在炎症情况下通过BBB均较好,治疗3个月,停吡嗪酰胺,异烟肼及利福平再继续用7个月。如系耐药菌株引起,则加用第四种药,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如致病菌对利福平不耐药,则治疗9个月已够。如发现系对利福平耐药菌株引起,则需要连续治疗18~24个月。也有人主张由于中国人对异烟肼为快速代谢型,因此,每日剂量可加大至600~1200mg,但以此种剂量与利福平合用很容易影响肝功能,因此,可舍弃利福平,用大剂量异烟肼加链霉素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对是否合并应用皮质类固醇仍有争议,多数人认为对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减轻颅底粘连及椎管梗阻有帮助,有好转后逐渐撤停。

二、中枢神经感染的病因有哪些

  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同一病原体可以引起轻的、反复的甚至致死的疾病,也可以不引起疾病。血液中的蛋白不能轻易地弥散进入CNS,因此不利于抗体的产生。脑脊液(CSF)正常时可见到IgG及IgA但无IgM,因为IgM分子量要大些。体液免疫反应,往往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这种反应常在血管内进行,导致神经组织内或邻近组织的严重的血管炎性反应。

  炎性反应

  CNS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由于病原体的毒力及机体的反应可表现:化脓性炎性反应,常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非化脓性炎性反应,如由于斑疹伤寒;出血性反应,见于炭疽及某些病毒感染时;组织细胞及肉芽肿性反应,见于慢性炎症过程。

  髓鞘破坏

  CNS感染时常有髓鞘的破坏:髓鞘的破坏可继发于神经元的受损,即神经元溶解性脱髓鞘,另外一种称为轴周脱髓鞘。后者可见于病毒感染时,也可见于脱髓鞘疾病时。炎性过程中引起脱髓鞘的机制可能有下列5种:①病毒对少突胶质细胞的直接细胞病理效应;②免疫介导的病毒对少突胶质细胞向性的改变;③免疫介导的对感染的少突胶质细胞的破坏;④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⑤旁观者”脱髓鞘。伴随脱髓鞘可能出现髓鞘再生,导致症状的缓解。一度以为只有周围神经髓鞘再生。这对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脑膜炎

  脑膜炎是最常见的CNS感染:细菌引起脑膜炎与其有关的三种成分:细菌包膜、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物质。某些细菌如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等均在细胞外有一含多糖的包膜,这种包膜使细菌易于侵入宿主。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区别主要基于细胞壁。阳性菌壁含有大量多糖肽,而阴性菌则只含少量;阳性菌胞壁还包含壁酸,而阴性菌则无。这两种物质都引起强烈的脑膜炎性反应。但阴性菌有脂多糖分子附着于外膜上,含有毒性脂质物质“脂质A”,细菌死亡时释出,作用似内毒素,也引起强烈的脑膜炎性反应。在脑膜炎过程中某些细胞因子起重要的炎性反应介导作用。如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1。这两种物质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及促使中性白细胞进入CNS而触发炎性过程。血小板活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及其他白细胞介素亦参与这一炎性过程。而在CSF中体液因子及吞噬细胞的不足,病原体迅速分裂衍殖,并释出细菌胞壁或膜的成分,导致脑膜炎的迅速演变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脑屏障(BB B)通透性亦因而增加,产生血管性水肿。由于大量多核白细胞进入蛛网膜下腔,释出毒性物质,这些毒性物质虽然是用以防御对抗病原体,但由于对“外来”及“自体”的鉴别能力的不足也引起细胞毒性水肿。这些情况都会进一步影响CSF动力学,脑代谢及脑血管的自我调节,如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则将会产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脑血循减少,进而导致神经元的损害,发生不可逆转的局灶性或弥散性脑损害。

三、中枢神经感染的护理知识有哪些

  免疫反应

  近年对疾病过程中的细胞与体液免疫逐渐增加了认识,因而,对CNS感染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由于免疫反应的不同,同一致病因子在不同人身上有的致病很轻,有的很重,有的出现反复。血清中的蛋白质不易弥散进入CNS,在正常情况下,CSF中只有少量IgG、IgA,而IgM因分子量较大不能进入。由于体液免疫反应,CNS感染时产生的抗体,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引起血管炎或CNS的脱髓鞘反应。因此,不仅病原体对CNS的直接侵袭影响,其引起的免疫反应亦对CNS造成损害。因此,在治疗控制感染源时,亦要考虑免疫反应造成的损害及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影响因素

  影响药物达到CNS的因素:CNS受头皮、颅骨、硬脑膜、蛛网膜及软脑膜很良好的保护,因此,感染不易侵入。脑还有从结构上防止有害物质进入CNS的一些保障,如血脑屏障(BBB)及血脑脊液屏障。这些屏障也影响了治疗用的药物进入CNS。BBB由紧密结合的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所组成。其中内皮细胞是BBB的主要组织学基础。血脑脊液屏障除无胶质细胞的足突外,基本构成同BBB。因为脑内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的饮液小泡很少或缺乏,而且呈紧密结合。而体内其他部位,如膈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饮泡小泡为59个,而脑内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仅5个。一般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距宽的200~300μm,窄的也至少20~40nm,而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距<15nm。因此,可限制和控制水、电解质及大分子物质在血和脑之间的交换。细胞膜是脂相膜,因此,对脂溶性物质限制不大;而亲水疏脂的物质,尤其是离子型的则不易通过。BBB对微生物及其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有一定的防止侵入作用。但如BBB受到损害,则其保护作用明显削弱。BBB也限制了某些治疗药物的进入脑内。如头孢类的头孢曲松通过BBB较好,而头孢哌酮同为第三代头孢类抗菌素,则通过BBB不好,因此,CNS细菌性感染以选择前者为宜。

  炎症时因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肌纤凝蛋白,可导致强烈收缩,因而内皮细胞间隙增加,药物及其他分子量较大的物质通过能力增加。如一些原只存在血液中的抗体可漏至CSF中。原不易进入BBB的药物,因此在脑内亦可获得较高的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一旦炎症好转,内皮细胞结合间隙亦随之而缩小,上述药物又变得不易进入脑内,浓度下降,造成感染的迁延或复发。另一方面,对CSF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也要进行分析,最好同时查血、CSF中多种抗体的比值,特殊增高的可能更有意义。

四、细菌性脑膜炎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细菌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80%的细菌性脑膜炎由以下三类细菌感染所致,即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并且可寄生在人体鼻和呼吸道内而不产生危害。偶尔这些病原菌可在没有明确诱因条件下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也可由头颅穿通伤或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细菌性脑膜炎较易发生在嗜酒、脾切除术后、慢性耳和鼻感染患者,以及肺炎球菌肺炎和镰状细胞贫血患者。

  早期症状

  脑膜炎的主要早期症状有发热、头痛、颈项强直、咽喉痛、呕吐,常伴发呼吸道疾患,颈项强直不一定有疼痛,但将颏部向下靠近胸部时,可引起疼痛或不能靠近。成人在24小时内上述症状可发展到高峰,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青少年和成人可表现为烦躁、意识模糊、嗜睡,发展到木僵、昏迷、甚至死亡。感染可引起脑组织水肿,阻碍血流,引起中风样症状。有些人有痫性发作。沃-弗氏综合征(由奈瑟菌引起的进行性加重感染),表现为严重的恶心、呕吐、内出血、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两岁以下的儿童患脑膜炎可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烦躁、抽搐、高声哭叫,囟门紧张甚至凸出。脑脊液循环受阻可致颅腔扩大(脑积水)。1岁以下的婴儿脑膜炎不像青少年和成人,可以不出现颈项强直。

  腰椎穿刺

  用一中空细针插入靠近脊髓末端的第3、4腰椎椎管,将脑脊液滴入试管,并将标本送实验室检查。查体时应特别注意异常皮疹(通常为红色或紫色斑点)、发绀、颈项强直和其他脑膜刺激征。一种体征是当将患儿头向胸部弯曲时,髋和膝不自主曲屈;另一种是当患儿大腿屈曲时,医生要伸直弯曲的膝关节有较大的抗力。一旦临床怀疑为脑膜炎,必须迅速判断感染源是细菌、病毒或其他类型感染。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为明确诊断、判断病原菌,可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其中的糖、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病原菌,并做培养,以便对不同的病原菌采用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除腰穿外,还可进行血、尿、呕吐物、咽试纸培养,检查皮肤脓液以帮助确诊。

  应立即静脉输入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控制炎症,可采用能控制引起脑膜炎细菌的1种或多种抗生素联用。1~2天后一旦检测出特异性病原菌,可改换为相应的特异性抗生素。同时应注意补液。医生要仔细观察颅内感染的并发症,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奈瑟菌感染)可导致血压降低,需要采取另外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