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副乳右边囊肿是怎么回事 乳房囊肿如何治疗
2018-11-0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慎乐菱
一、两边副乳右边囊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乳房痛是最常见的良性乳腺病症.在绝经前妇女,疼痛可随月经周期出现,作为经前不适的一个更强烈的变化.在有些病例中,疼痛伴有可容易摸到的囊肿,用吉源参宝鹿脱膏可得到缓解.30岁以下的妇女抽出液不必作细胞学检查,但抽吸后应记录颜色,容量及消失或复发的情况.如果液体为血性或抽出后又很快地积聚(12周以内)起来,则可怀疑为囊壁上的癌肿,虽然这是极稀有的。
引起乳腺囊肿的原因有很多。哺乳期如曾患乳腺增生症、炎症或肿瘤压迫,可造成乳腺的一个腺叶或小叶导管堵塞,使乳汁积聚在导管内而形成乳腺囊肿。也可因哺乳习惯不良,乳汁瘀滞于导管内,致使导管扩张形成囊肿,细菌侵入,继发感染,导致急性乳腺炎或乳腺脓肿。
如无细菌侵入感染,囊肿可长久地存在于乳腺中。哺乳期因乳腺肿胀,肿块不易被发现,往往在断奶后才可清楚扪及。囊肿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可以推动,多数为单侧、单个囊肿,可有轻微压痛,触之可有囊性感。早期囊肿内为稀薄的乳汁,以后由于囊肿长期存留,乳汁中水分被吸收使乳汁浓缩为乳白色黏稠物,如炼乳。偶可为凝乳块,甚至像奶粉一样呈固体状态。
二、乳房囊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一、注意饮食。
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来说,饮食是最重要的一点之一,古人有句话说“祸入口出,病从口入”,其实说的也是关于饮食健康的道理,我们的饮食直接关系我们身体的健康,因为很多东西的摄入都是通过的饮食也摄取那些成分的,而我们人体的结构是非常奇妙的,有些东西是不宜过多,当然了也是不能太小,不然的话都是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失调。
乳腺囊肿对于饮食结构一定的特别注意,对于油脂类食品一定要少吃,或者是不吃,还有对于一些含有雌激素的药物一定要避免使用,要食用一些比较清淡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对于激素养的牲畜一定要少吃。
二、保持有规律的生活。
有规律的生活是我们人体健康的根本,如果没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新陈代谢的失调,从而引起内分泌的紊乱,导致其他一些并发症的产生。然后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肥胖的产生,平常要多多运动,增强自己自身的免疫力,这样的话人也会更有精神,从而也会减轻和预防乳腺的帐痛。
三、保持愉快的心情。
情绪也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我们人体的结构是非常奇妙的,我们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身体一些系统的变化,情绪也是造成乳腺囊肿的一个主要诱发原因,多愁善感的女性患乳腺囊肿机率会高许多,特别是在经期,更要注间保持愉快的心情,防止精神抑郁的产生,避免情绪波动,拥有一下美丽的心情,健康的心态。
据统计的
三、乳房囊肿会有什么症状
1.单纯囊肿
单纯囊肿在乳腺囊肿中最为多见,主要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引起导管上皮增生,管内细胞增多,致使导管延伸、迂曲、折叠,折叠处管壁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形成囊肿。
单纯的乳腺囊肿好发于中年女性,以圆形或卵圆形乳房肿块为主要症状,囊肿可单发,亦可多发。单发者肿块常迅速生长,易与乳腺癌相混淆,囊肿常可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并伴有经前乳房胀痛。为明确诊断,可行钼靶X线摄片、超声及针吸细胞学检查。如果经多次穿刺后仍无效,或经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上皮增生或乳头状瘤病者,则宜手术治疗。
2.积乳囊肿
积乳囊肿又称乳汁潴留样囊肿,较单纯囊肿少见,主要是由于哺乳期某一导管阻塞,引起乳汁淤积而形成囊肿。积乳囊肿可见于乳房的任何部位,以发生于乳房深部者最为常见,常发生于妊娠哺乳期或哺乳期过后。
积乳囊肿临床上以乳房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囊性感,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与皮肤无粘连。继发感染时,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同侧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囊肿较大,病史较长,反复发生感染者,宜手术将囊肿切除。
四、乳房囊肿如何治疗
1、手术治疗:单纯的囊肿多数需手术诊治,但手术前要排除恶变的可能,以确定手术范围。
2、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以和胃化痰、舒肝理气为治疗原则,来改善疾病带来的乳房肿块症状以及其他不适体征。乳腺囊肿是由于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凝结所致,可分为肝郁脾虚型和冲任失调型两类。
(1)肝郁脾虚型。主证:乳腺肿块,球型,光滑活动,可有疼痛,胸胁满闷,食少纳呆,舌体稍胖,苔白微腻,脉弦,脾脉弱。
治疗:疏肝行气,健脾渗湿。获等15g,党参6g,青皮15g,苍术10g,慧该仁20g,厚朴12g,当归6g,积壳12g,白术15g,炒扁豆20g,木瓜12g,浙贝12g,甘草6g,丝瓜络15g,炒麦芽60g。
针刺:平补平泻,选用肝俞、阴陵泉、足三里、擅中、脾俞、肾俞等穴。每周四次,每次留针30分钟,其中10分钟行针一次治疗乳腺囊肿。
(2)冲任失调型,主证:肿块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作胀变硬,经后变软,月经期、量、色、质有不正常,腰膝酸软,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少,脉细。
治法:调理冲任。方剂:首乌地黄汤加减。何首乌10g,熟地12g,山药15g,拘祀15g,生山植12g,山茱黄12g,白芍12g,获等15g,积壳12g,炒麦芽60g,浙贝12g,获术9g,川芍9g。
针刺:补法为主,选用四满、三阴交、肝俞、肾俞、足三里、太冲、肩井、阴陵泉等穴。每次3一4组穴,留针3分钟,每周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