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表现,自卑的表现
2016-05-3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康安容
一、自卑的产生
每个人产生自卑感的根源并不一样,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1、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苦恼、自卑;还有的女学生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汗毛重,或者脸上长有几颗雀斑、一颗痣而感到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哑、盲、肢残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2、性格上的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有的人易烦躁、焦虑,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做事,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为此他们自我烦恼,并深深自卑。
3、成人的贬抑性评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产生自卑感。
4、个人生活条件不尽如意。有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的因为父母职业问题而感到自卑;有的因自己没考上重点学校或不是重点班的学生而感到低人几等;有的因自己家住农村而从不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家庭情况。
5、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是导致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会增加失败。所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自信心会日益消蚀,而自卑感也日益严重。
6、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而实际的自我又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是缺乏自信,他们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这种自卑感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自杀等。
二、自卑的表现
一般来说,自卑感的产生与主客观因素及和自我评价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有三:
1、 胆怯封闭。一些人由于深感受自己不如别人,主人在与人交往或者从事某项事业中必败无疑,于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参与竞争,不干有风险的事,坚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环。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卑的人还少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竞争事业中更难觅芳踪。
2、 自傲逼人。即人们常说的过分的自卑以过分的自尊表现出来,尤其当屈从的方式不能减轻其自卑之苦时,就采用好斗方式。有自卑感的人,他们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让自己被别人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可能会发现时,便采用这种好斗的方式阻止别人的了解。人们常发现这种人动辄就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寻找借口衅事。其实,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3、 跟随大流。丧失信心之人,常对自己的决定缺乏自信,便随大流以求与他人保持一致,去应验一句“人随大流不挨罚,羊随大群不挨打”的古训。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努力寻找他人的认可。我们发现对自卑者来说的一个“规律”:他们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别人是不是这样的看法?我这样做会让人笑吗?会不会被认为是出风头不?在做了事之后,又想:不知会不会得罪人?如果刚才不怎样做就会更好等等。总而言之,求同心理极强。
三、自卑产生的危害
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自卑感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从而打击了人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了发展自己。不仅如此,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2、自我封闭性。主要表现为不主动与人交往,不能与他人进行相互理解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拒交朋友,不重友谊;会避竞争、竞赛,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愿抛头露面,也不愿表现自己。
3、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对社交场合及其刺激作出极不适当反映的心理异常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学生一进入社交场合(或大众场合)就有强烈的恐惧感,不能自控,甚至完全不能与人交往。
4、心理品质反常性。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疑神疑鬼,对他人的评论十分敏感,对批评耿耿于怀,难以接受。贬低、妒忌他人。他们还常常自暴自弃,经常处于郁闷、乖僻、过度敏感的心境。
5、语言表述差。主要表现为表述不连贯,或表达缺乏感情,或词汇贫乏等。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而不善与他人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又影响了词汇和语言的信息量。
四、如何克服自卑
自卑感的存在,尽管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会毁掉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泯灭了人的进取精神,但它并非不可克服,只要有走出自卑“沼泽地”的念头和决心,自卑心理是可以消除的。而自卑感的克服,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消除引起自卑感的外部刺激因素。成人的贬抑性评价,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因此,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要轻率地评价孩子与学生,尤其不要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以褒扬性的评价,即表扬和鼓励。从个人角度来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对于贬抑性的评价不要盲目接受。事实上,社会上的评价并不总是正确的,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认为“智力迟钝”,刚念了三个月小学就被开除了;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被老师斥责为“永远不会有出息”。此外,要学会把贬抑性的评价化为自己向上的“动力”,看成是对自己的鞭策和督促,这样能防止自卑感的产生。
2、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所谓自我评价,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识,是指自己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卑感虽是一种自己感到不如他人的心态,但实际上自己并不一定比别人差。因此,要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就减少了产生自卑的诱因。目前看来,在青少年中主观随意虚构而造成的自卑感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主观虚构的自卑是指对他人根本不曾留意或不曾觉察的事情,自己胡思乱想,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对自己态度冷淡,鄙视自己的缺陷,看不起自己等。因此,要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要为那些自己主观臆造的自卑感所困扰。
3、努力增强自信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它常常是导致学习、生活中失败的重要的原因。自卑是失败的俘虏,不战自败。所以,要经常保持着这么一种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给你看!”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消除自卑的莠草。为了增强自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列成一张表,以便时时提醒自己。在与人交谈和交往的活动中,要尽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与活动项目。这样不仅有话可说,甚至滔滔不绝,充分显露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体验到“我能胜任”的愉悦感。
4、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注意自我激励。自卑往往是由于失望而产生的,而人的失望情绪又与人对某件事的期望程度相关。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目标未达到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越深。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如果目标本身较大较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5、以宽容、豁达的态度来对待挫折,进行正确的“挫折归因”。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来对待挫折,并进行恰当的“挫折归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确。有的同学原是一名好学生,由于考试的一时失常,进入了一所自己不理想的学校或班级,自卑感油然而生,并自暴自弃起来,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有的同学成绩不好,则一口咬定自己太笨了,不是块读书的料。实际上可能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导致的。所以,面对挫折,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实际上起作用的因素,然后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6、正确补偿自己。有的同学因自己矮小、丑陋或某些缺陷而陷入强烈的自卑之中,这时可以通过“补偿”的办法去烘干自己那自卑的潮湿的火柴,让它燃烧起成功的火焰。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苏格拉底,尽管相貌丑陋,但他潜心学问,在科学上获得巨大的成就,从而得到后人极大的赞誉。针对自己的不足,通常可采用几种方法来积极补偿。一是“以勤补拙”,如果某方面的不足是由于自己没有尽全力去努力,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那就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努力,以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去克服缺。二是“扬长避短”,对那些让自己自卑的而经过自己努力后仍难以有大的长进的方面,就放弃它,则有意识地积极寻觅并发展自己的优势,用精力与时间去培植它,让这方面的成绩辉煌起来,这样也会因此而自信起来,以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
7、积极与他人交往。自卑者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者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会变窄变小,只能翻来覆去在某几个问题上转,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而在与人积极交往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会变得开朗。此外,通过与人交往,就能正确认识他人的长短处,并通过比较,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众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