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梗吃阿司匹林是谣言吗 脑梗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表现
2018-07-1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管寄灵
一、预防脑梗吃阿司匹林是不是谣言
不少中老年人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不管有没有心血管病,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果真如此吗?是谣传吗?
阿司匹林谁该吃?该怎么吃?
“阿司匹林对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是无可争议的。”
在7月23日举办的2016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论坛暨广东省心力衰竭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何建桂表示——
“对于没有冠心病的人群,应先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针对心血管高危人群,应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主要针对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级预防:
主要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多项关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研究均证明,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然而,近几年亦有不少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等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何建桂认为,这与随访人群整体心血管病风险低、随访时间不足,研究对象治疗背景不同,糖尿病人群阿司匹林药代不同等因素也有关。
何建桂表示,研究结果呈现阴性,并不代表阿司匹林失去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今年4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和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的指南——
预防指南
50-59岁人群,当十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于10%,出血风险较低,愿意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至少10年且预期寿命大于10年,可长期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
然而,服用阿司匹林可给心血管带来益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风险。因此对于60-69岁、十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于10%的人群,指南的推荐为C级,建议使用时考虑个体情况。
对于年龄小于50岁或大于69岁人群,指南认为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做出推荐。
何建桂特别指出,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要重视危险评估,高危人群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各国指南怎么说?
欧美各指南对心血管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也做了推荐:
●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卒中协会(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十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大于10%的患者推荐阿司匹林;
● 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声明——心血管风险大于20%的患者应给予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风险在10%~20%应该综合考虑个体情况,胃肠道癌症家族史建议阿司匹林;
● 2016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十年心血管风险大于10%,但出血风险不增加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服用阿司匹林(75-162毫克/天)进行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二、脑梗的一般症状有哪些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三、脑梗患者的常规检查有哪些
1、CT检查
CT显示梗死灶为低密度,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大小,较大的梗死灶可使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移位,但脑梗死起病4。6小时内,只有部分病例可见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且小于5mm的梗死灶,后颅凹梗死不易为CT显现,皮质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觉。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出血性梗死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有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区,与脑血肿的不同点为低密度区较宽广及出血灶呈散在小片状。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表现为Tl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3、常规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作为常规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动态血压检查。胸片应作为常规以排除癌栓,并可作为以后是否发生吸人性肺炎的诊断依据。
4、特殊检查
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色B超、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脑梗的一般治疗方法有哪些
1、急性期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2、脑水肿的治疗
(1)甘露醇临床常用20%的甘露醇高渗溶液。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有效的脱水剂之一。
(2)10%甘果糖(甘油果糖)可通过高渗脱水而发生药理作用还可将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谢改善通过上述作用能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3)利尿性脱水剂如呋塞米(速尿)利尿酸钠可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
(4)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其分泌和生成受促皮质素(ACTH)调节具有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休克作用。
(5)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人血白蛋白是一种中分子量的胶体在产生胶体渗透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液体保留在血管腔内。
3、急性期溶栓治疗
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