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脓疱型青春痘的方法 脓疱型青春痘特点
2018-07-0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倪凌香
一、青春逗易发人群
1、父母有痤疮史,其后代非常容易长痤疮。
2、油性皮肤的人会容易长脓包性痤疮。
3、性格内向或脾气暴躁的人也容易长痤疮。
4、生活、家庭、工作、学习压力大的人易长脓包性痤疮。
5、经常熬夜、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糟糕的人易长痤疮。
6、经常便秘的人易长脓包性痤疮。
7、易长痤疮的职业:学生、司机、白领、老师、电脑操作员、经理。
患痤疮除了积极遵从医嘱治疗外,还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治疗,以预防痤疮的发生和加重。
1、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规律的生活,因为情绪不良生活不规律会引起或加重痤疮。
2、要不吸烟,不喝酒,特别是不饮烈性酒,不喝浓咖啡和浓茶,还要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糖果及高脂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局部护理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要挤压皮疹,注意面部清洁,最好使用于皮肤PH值接近的弱碱性洗面奶。
4、是有脓疱或囊肿洗脸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使皮损破溃。
5、健康的肌肤状态是水油平衡的,很多爱出油的人脸上容易冒痘痘就是因为皮肤缺水,毛孔被迫分泌过多油脂造成的。因此充分的补水,也可以减少皮肤因油脂分泌过多堵塞毛孔引起的痘痘。
二、痤疮患者平时在饮食上要注意
1、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a可调节上皮细胞的代谢,对毛囊角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能调节皮肤汗腺功能,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对表皮的侵袭,有利于痤疮患者的康复。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金针菇、胡萝卜、韭菜、荠菜、菠菜、动物肝脏等。
2、富含维生素b类的食物。维生素b2能促进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各种动物性食品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如动物内脏、瘦肉、乳类、蛋类及绿叶蔬菜等。维生素b6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对本病防治大有益处。含维生素b6丰富的食物有蛋黄、瘦肉类、鱼类、豆类及白菜等。
3、富含锌的食物。锌有一定的控制皮脂腺分泌和减轻细胞脱落与角化作用。含锌较丰富的食物包括瘦肉类、牡蛎、海参、海鱼、鸡蛋、核桃仁、葵花籽、苹果、金针菇等。
4、具有清凉祛热作用的食品。痤疮患者大多数有内热,故饮食应多选用具有清凉祛热、生津润燥作用的食品,如瘦猪肉、猪肺、兔肉、鸭肉、蘑菇、木耳、芹菜、油菜、菠菜、苋菜、莴笋、苦瓜、黄瓜、丝瓜、冬瓜、西红柿、绿豆芽、绿豆、黄豆、豆腐、莲藕、西瓜、梨、山楂、苹果等。
三、痤疮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1、雄性激素
青春期是痤疮的高发期,所以多数人都是在青春期患上的。此阶段身体内雄性激素会分泌过多,从而导致皮脂腺扩大,分泌出过多的油脂。这些油脂再混合脸部脱落的老化角质就容易引起毛囊堵塞,使皮肤无法正常呼吸,最终引发痤疮。针对这一原因,患者可以做的就是清洁脸部油脂和老化角质。
2、油脂过盛
诱发痤疮形成的根本原因之间,其实是一系列的连环反应。当雄激素刺激皮脂腺时,它会产生额外的皮脂。在其加快向表面的排泄时,与常见的皮肤细菌和老化的皮肤角质相混合,虽然这个过程是正常的,但是过多的皮脂存在毛囊内,增加了堵塞的机会,从而可引起痤疮的发生。
3、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是所有皮肤中正常存在的细菌,是皮肤的天然皮脂维护系统的一部分。但当然毛囊被堵塞时。就为这种细菌提供了有益的生存环境,痤疮丙酸杆菌细菌就会迅速繁殖,在毛囊及周围皮肤造成炎症化学反应,使皮肤出现红肿症状,进而导致痤疮的出现。
4、肺热血热型本型
表现为黑白头粉刺,毛囊性红丘疹,皮疹米粒至绿豆大小,患者多易外感风热,伴咽干便燥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胃湿热型本型多见于丘疹型、脓疱型痤疮。因患者多嗜食肥甘之品,致脾胃积湿生热,湿热上壅而致。表现为红色丘疹、脓丘疹,常伴有脘胀不适,饮食不佳,大便正常或干燥等症,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5、肝胆湿热型本型
多见于脓疱、囊肿型、多因素体肝经有热,加之嗜食辛辣肥甘之品,酿成肝胆湿热,上蒸于颜面而致。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伴有口苦、性色易努,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热毒壅盛型本型多见于脓疮型、聚合型等痤疮。多因嗜食辛辣炙、或感受湿热之邪,致火毒内生,热毒上壅,熏蒸于颜面而致。表现为鲜红密集,多为脓性丘疹、伴口渴饮多、咽干咽痛、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四、痤疮的治疗药物都有哪几类
1、维A酸类:
能促进痤疮部位皮肤的细胞分化、抑制角化过程、减少皮脂分泌、阻断化学致癌过程、增强包免疫和游离巨噬细胞的功能,有抗炎、抑制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作用。维A酸可纠正或预防有害因素对真皮结缔组织生化成分及形态结构引起的异常,刺激皮肤细胞外基质蛋白合成,在真皮上部加速形成新的结缔组织带,对白细胞趋化有抑制活性,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2、过氧苯甲酰:
作用于痤疮皮肤后,能分解出苯甲酸和新生态氧而发挥强杀菌除臭作用,且能够透入皮脂滤泡深部,具有对抗和杀死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能刺激肉芽生长和上皮细胞,具有角质溶解和降低皮脂内游离脂肪酸的作用,连续使用2周后,痤疮丙酸杆菌可减少98%,游离脂肪酸和皮脂可使皮脂总量明显减少。对痤疮皮肤具有促进细胞修复和伤口愈合作用。
3、壬二酸:
对导致痤疮的各种需氧菌和厌氧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局部使用能显着减少丙酸杆菌类细菌的生长,并使皮肤表面脂质的游离脂肪酸含量下降。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皮肤病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壬二酸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渗透到发生痤疮的异常细胞的药量比正常细胞多,能可逆性地抑制主要酶的活性。对痤疮感染的皮肤有抗角质化作用,其作用原理是减少滤泡过度角化。
4、二硫化硒:
具有抗皮脂溢性,抗细菌和抗真菌及角质溶解作用。与过氧化酶-胱氨酸结合,抑制表皮油脂中不饱和脂及酸过氧化,降低皮脂中脂肪酸含量,缓解痤疮部位皮肤毛孔阻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