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之卡波西肉瘤是什么 该如何治疗呢
2018-06-22 来源:网络分享 作者:倪凌香
一、卡波西肉瘤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卡波西肉瘤
1.经典型:主要见于男性,皮损初起为小丘疹,逐渐形成斑块、结节或肿瘤,呈淡红或紫红色,好发于下肢(特别是足弓部)、手和前臂。也可形成溃疡,结节常沿静脉呈串珠状分布,可累及内脏器官;
2.爱滋病型:皮损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斑疹或丘疹,周围有苍白晕,以后增大为结节或斑块。皮损常呈多发性,主要分布在躯干、头面和上肢,口腔、胃肠道和眼结膜亦可受累,见于爱滋病患者或男性同性恋者;艾滋病病人的Kaposi肉瘤 多见于25~50岁,进展快,死亡率高,初为红色斑,周围绕以苍白晕,1周后成紫色或棕色斑,苍白晕消失,以后形成结节或肿块,肿瘤为数毫米至1cm大。颈、躯干、上肢多见,下肢较少。由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损害多发,遍及全身,对称分布。
3.与移植有关的卡波西肉瘤:发生于器官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皮损初起为小片红斑,急速扩大,可遍布全身皮肤和粘膜。并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停用免疫抑制剂,皮损可消退。
二、卡波西肉瘤的发病机制说明及病理原因
发病机制
卡波西肉瘤细胞可能起源于由间质前体细胞衍化而来的血管或发育异常的内皮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接触一种感染因子而发生转化.在体外培养中,HIV-1反向激活基因(TAT)及其产物tat蛋白可刺激卡波西肉瘤细胞生长.这可能改变了细胞受体并导致制瘤素-M(oncostatin-M)和IL-6受体表达.卡波西肉瘤细胞产生IL-6,这一过程使IL-6作为一种自分泌因子维持细胞的生长,并可旁分泌细胞因子,刺激其他间质细胞增殖和诱导血管生长。
病理生理
卡波西肉瘤皮损起源于真皮层中部并扩展至表皮层。组织病理学显示梭形细胞和血管结构有不同程度的融合。用Ⅷ因子特殊染色,可见其细胞起源于内皮细胞、肿瘤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肌原细胞很相像。无痛型卡波西肉瘤表现为结节或斑块样皮损;淋巴结病型则是转移和浸润性,可累及淋巴结,内脏,偶尔会侵犯胃肠道。艾滋病伴发的卡波西肉瘤,皮损较少或损害广泛分布于皮肤、粘膜、淋巴结和内脏。
三、卡波西肉瘤的含义具体有哪一些呢
卡波西肉瘤又称Kaposi肉瘤(KS)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内皮细胞肿瘤,典型病变表现为皮肤多发性斑点状、斑块状或结节状病损,也可累及黏膜、淋巴结和内脏器官。此病和人类第8型疱疹病毒(HHV-8)感染有关。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KS有4种不同类型:经典惰性型、非洲地方性、医源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性。
卡波西肉瘤(KS)又称多发性出血性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多中心性血管肿瘤。临床上至少可分为四型,即经典型或欧洲型、非洲型、艾滋病型和移植物有关的卡波西肉瘤。经典型在我国新疆地区有报告,主要见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随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及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与植移物有关的卡波西肉瘤的发病有所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爱滋病的传播,艾滋病型卡波西肉瘤明显增多,而且进展快,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四、卡波西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一些呢
治疗
诊断需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早期损害如颜色、发病部位比较典型,缓慢加重,则诊断较易,但如开始水肿明显,则较困难。
放疗 Kaposi肉瘤是对放疗相对敏感的恶性肿瘤,放疗对孤立性斑片和斑块治疗效果好,但对较大的融合性和水肿性损害的治疗效果较差。Macasaet等(1995)报道用钴外照射2Gy,每周3次,共4周治疗外阴Kaposi肉瘤,因患者在第2周时拒绝继续治疗,故无法观察疗效。
化疗 化疗药物有放线菌素D,达卡巴嗪(氮烯咪胺),卡莫司汀(卡氮芥),博莱霉素,多柔比星(阿霉素),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硫酸长春碱(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等,可单一静脉给药或联合使用,反应率为50%~88%。以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和羧化酰胺咪唑(imid-azole carboxamide)联合应用较优。长春新碱(0.1mg/ml)损害内注射,每2周1次,每次不超过3ml,可能有暂时效果。艾滋病引起者主要针对艾滋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