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养生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人群 部位养生 文化 饮食 瑜伽 春季 男性 妇科 舞蹈 理论 健身 夏季 食谱 女性 四肢 孕妇

术后切口感染的表现 手术感染怎样处理

2018-06-18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蒋凌旋

一、术后切口感染的表现

手术后的的感染,在外科领域中最常见,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常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染。其病原菌构成复杂,治疗困难。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

浅部的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五个典型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一定全部出现,而随病程迟早,病变范围和位置深浅而异。病变范围小或位置较深的,局部症状可不明显。这些症状的病理基础就是充血、渗出和坏死三个基本变化。

深部切口感染可能发生全身症状轻重不一。感染轻微的可无全身症状。感染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一般均有白细胞计数增加和核左移。病程较长时,因代谢的紊乱,包括水和电解质代谢失调,血浆蛋白减少和肝糖的大量消耗,可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水肿等。全身性感染严重的病人可以发生感染性休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主要跟三个因素相关(1)术中伤口部位病原体的浓度;(2)手术持续时间的长短;(3)患者身体的因素,包括高龄,免疫抑制,肥胖,糖尿病,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周围血管疾病,贫血,接触辐射史,慢性皮肤病,携带细菌状态(如葡萄球菌),近期手术史等。如果外科手术的切口出现了脓液,则肯定发生了感染,这时外科医师根据判断往往会将切口敞开。

术后切口感染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

1、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引起,一部分即使开始时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中,常发展为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2、多数有明显突出的局部症状。

3、病变常比较集中在某个局部,发展后常引起化脓、坏死等,使组织遭到破坏,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并影响功能。

二、术后切口感染的分类

一、伤口污染的程度分类

1.清洁伤口

无发炎现象

未进入消化道、生殖道、泌尿道。

完全缝合的伤口;若有引流,则采用密封式引流者。

非穿刺性的伤口。

2.清洁污染伤口

进入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泌尿道等管道,而无特殊污染的手术伤口。

无感染性的胆道、阑尾、引导、口咽的手术伤口。

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污染。

3.污染伤口

开放性的、新的、意外性的伤口。

肠胃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手术过程有明显的污染者。

有急性发炎,但未化脓。

4.感染伤口

有坏死组织的外伤伤口。

内脏穿孔。

己有感染的伤口。

二、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

1、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感染,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常见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引起疖、痈、脓肿、伤口感染等;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都能引起急性蜂窝织炎、软组织脓肿、伤口感染等。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牲特征,即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防治上也有共同性。

2、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它们的致病菌、病程演变和防治方法,都与非特异性感染不同。

三、按照病程来分

1、急性感染:病变进展快明确,一般3周内非特异性感染分类多属此类;

2、慢性感染:病变持续2个月素质以上;

3、亚急性感染: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亦可其他由于病毒毒力弱但耐药或抵抗力差所致。

四、其他分类

按感染的发生情况来分,可分为原发感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条件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又称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多和毒性增大,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医院内感染一般系指在医院内因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通常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创伤和烧伤感染,以及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菌是条件性病原菌。

三、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围术期合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除非切口周围有毛发影响手术需要剃毛外,其他无需剃毛。术前备皮在手术当日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3、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4、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5、消毒前应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6、严格手术操作流程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规范手术部管理,限制人员进入清洁的手术环境。

7、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8、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9、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进行微生物培养。

10、定期通报手术部位感染率(NI)。

四、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脓液、坏死组织等),增强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较轻或范围较少小的浅部感染可用外用药、热敷和手术等治疗;感染较重或范围较大者,同时内服或注射各种药物。深部感染一般根据疾病种类作治疗。全身性感染更需积极进行全身疗法,必要时应作手术。

局部疗法

1、患部制支、休息可减轻疼痛,而且有利于得炎症局限化和消肿。感染在肢体的,可抬高患肢。必要时,可用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

2、外用药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散瘀消肿、加速感染局限化,以及促使肉芽生长等作用,大多适用于浅部感染,但有时也用于深部感染。

方法:①新鲜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败酱草等捣烂外敷,在浅部感染初期有效。②硫酸镁溶液湿敷,可用于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等。③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等用醋调外敷,适用于浅部或稍深的感染初期或中期。④鲫鱼膏、千捶膏等,或鱼有脂软膏,适用于疖等较小的感染中期。⑤已破溃后,可用八二丹、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等。

3、物理疗法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抵抗力,促进吸收或局限化的作用,较深的感染,可用热敷或湿热敷。耳疖、鼻疖等可用超短波或红外线。

4、手术治疗包括脓肿的切开引流和发炎脏器的切除。脓肿虽穿破但引流不畅者,可行扩大引流术。局部炎症剧烈,迅速扩展,或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亦可切开减压,引流渗出物,以减轻局部和全身症状,阻止感染继续扩展。

全身疗法

主要用于感染较重,特别是全身性感染的病人,包括支持疗法和抗菌药物等。

1、支持疗法目的是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和增加抵抗力,使各种疗法可以通过人体防御功能而发挥作用。

(1)保证病人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必要时用镇静、止痛药物。

(2)高热量和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C。

(3)高热病人,宜用物理降温法(冷敷、冰袋、酒精擦浴)或针刺曲池穴降温,以减少身体的深消耗。

(4)高热和不能进食的病人,应经静脉输液,补充所需的液化格热量,并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硷平衡失调。

(5)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全身性消耗者,应予输血。特别是败血症时,多次适量的输入鲜血,可补充抗体、补体和白细胞等,对增强抵抗力、恢复体质有很大帮助。

(6)有条件时,严重感染的病人可给予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或康复期血清肌肉注射,以增加免疫能力。

(7)对严重感染,可考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减轻中毒症状。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使感染扩散的危险,并能掩盖临床症状,使用时必须同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并进行严密观察。

2、抗菌药物应用这类抗菌药物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证。对较轻或较局限的感染,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对较重、范围产大或有扩展真挚的感染,才需全身用药。通常可根据各种致病菌引起感激的一般规律(如痈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丹毒由链球菌引起)、临床表现、脓液性状、感染来源等,对致病菌种类作出初步判断,选择药物。如果2~3日后疗效仍不明显,则应更换药物种类。如能作细菌培养和敏感试验,则更可作为选用药物的指导。

3、中药一般可用清热解毒的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金银花等煎剂,或用银黄片、清热消炎片、解毒消炎丸等成药。对较严重的感染应辩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