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出血后怎么治 介绍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
2018-06-10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蔚幻珊
一、恶性黑色素瘤出血之后怎么治疗
1、姑息性切除手术: 对于病灶范围大而伴有远处转移等不适于根治性手术的黑色素瘤患者,为了解除溃疡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条件许可,黑色素瘤的治疗可考虑行减积术或姑息性切除。
2、活检手术:对疑为恶性黑色素瘤者,应将病灶连同周围0.5cm~lcm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作病理检查,如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则根据其浸润深度,再决定是否需行补充广泛切除。这也属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方式之一。
3、原发病灶切除手术:区域淋巴结清除术,一般是做预防性的淋巴结清除术,可以更好的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这也是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
4、放射治疗:除了对某些极早期的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有效外,对其他的原发灶一般疗效不佳。因此对原发灶一般不采用放射治疗,而对转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疗。这就属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之一。
5、化学治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上应用的也不是很多,在不能手术的情况下会采取化疗的方式,主要就是单种化疗药物的化疗和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这种黑色素瘤的治疗比较常见。
6、免疫治疗:在手术的治疗后通常是采取免疫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刺激病人产生强力的免疫反应,以达治疗肿瘤的作用。这也是黑色素瘤的治疗方式。
二、恶性黑色素瘤症状是什么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出血、瘙痒、压痛、溃疡等,一般来讲,黑素瘤的症状与发病年龄相关,年轻患者一般表现为瘙痒、皮损的颜色变化和界限扩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现为皮损出现溃疡,通常提示预后不良。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皮损表现与解剖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相关,即与组织学类型相关,组织学类型又因年龄、型别、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不同类型的黑素瘤具有不同的病因和遗传学背景,目前黑素瘤的临床组织学分型采用Clark分型,包括四型: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LMM);浅表扩散性黑素瘤;肢端雀斑样黑素瘤/黏膜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NM)。在患恶性黑素瘤的白种人中,约70%为SSM。但在所有恶性黑素瘤的亚洲人中,发生于较少日光照射部位的ALM占72%。
三、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组织学分型
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皮损表现与解剖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相关,即与组织学类型相关,组织学类型又因年龄、型别、种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不同类型的黑素瘤具有不同的病因和遗传学背景,目前黑素瘤的临床组织学分型采用Clark分型,包括四型: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结节型黑色素瘤、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白种人中浅表扩展型最多见,黄色和黑色人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① 浅表扩展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白种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70%,且瘤体可沿皮肤的浅层向外扩展生长,然后向皮肤深层浸润,医学上将瘤体向皮肤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深层浸润的阶段称之为“垂直发展期”,这种垂直发展易于肿瘤扩散,预后一般较好;
② 结节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约占15%,可发生于人体表的任何一处,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结节,常伴发出血或溃疡。并以垂直发展、向皮下组织浸润为其主要特征。所以此型恶性黑色素瘤生长迅速、恶性度高;
③ 恶性雀斑样,该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10%,多发自老年人面部早已长期存在的黑色雀斑,可被误认为“老年斑”或“灼伤斑”;
④ 肢端雀斑样,白种人发病低,约占5%,粘膜黑色素瘤常归于此类,与紫外线关系不大。黄色、黑色人种常见此类型。多发生在手掌、足底、甲床及黏膜等处。
四、恶性黑色素瘤怎样诊断
对于可疑皮损可采用ABCDE标准进行判断。A(Asymmey)代表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代表边界不规则,C(Colorvariegation)代表色彩多样化,D(Diameter>6mm)代表直径大于6mm,E(Elevation、evolving)代表皮损隆起、进展。如果皮损符合ABCDE标准高度怀疑恶性黑素瘤,需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但是有些亚型如结节性黑素瘤的皮损不能用ABCDE标准来判断。
组织病理:黑素细胞异常增生,在表皮内或表皮-真皮界处形成一些细胞巢。这些细胞巢大小不一,并可互相融合。巢内黑素细胞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有丝分裂(包括异常的有丝分裂)较良性色素痣更为常见,肿瘤细胞胞质中有色素颗粒。在侵袭性恶性黑素瘤中,肿瘤细胞向真皮或皮下组织浸润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S100阳性、HMB45阳性及MelanA阳性。
病理分级:
1.侵袭深度分级Clark(1969)在研究了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系后,根据侵袭深度将黑瘤分为5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Ⅰ级: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网状层。
Ⅳ级:瘤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Ⅴ级:瘤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皮下脂肪层。
2.垂直厚度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关系,根据目镜测微器测量的黑瘤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瘤最深处的厚度),将黑瘤分为5级:
小于0.75皮肤恶性黑色素瘤、0.76~1.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1.51~3.0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01~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大于4.50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这一显微分级法,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被证实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