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管瘤能用艾灸治疗吗 怎样治疗效果好
2018-06-07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蔚幻珊
一、艾灸可以治脸上汗管瘤吗
是可以治疗的,一般情况下,十五天左右就可以,足三里,合谷,曲池,丰隆,血海等穴位可以选择。
病症确诊:因为汗管瘤初期的症状跟脂肪粒等一些皮肤疾病非常相似,有些患者会被医生医生误诊,导致使用错误的治疗办法,不但没有治愈,反而使病情更加严重。
彻底治疗:确定是汗管瘤后,就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汗管瘤的方法。现在很多都是使用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治疗汗管瘤,治疗效果并不好。目前国内外治疗汗管瘤最有效方法是智能分子疗法,治疗汗管瘤具有无创伤、无疼痛、不留疤等特点。
调理内分泌:汗管瘤是内分泌引起的,智能分子疗法在治疗汗管瘤的同时,还调理人体的内分泌,增强人的体质,拔除复发的可能性。
多吃西红柿:在所有的水果蔬菜中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以在做了智能分子治疗每天保证一个西红柿能够加快汗管瘤的代谢。
矿泉水敷脸:矿泉水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皮肤所需要的,用矿泉水浸湿一块干净的纱布,然后敷在脸上,待纱布变干后再次浸湿,如此反复,就等于给面部做了一次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充。
用醋洗脸:食用醋可以延缓血管硬化的发生,每天在洗脸水中放一点醋还能起到养颜的作用。
二、汗管瘤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汗管瘤是由于小汗腺管发生了堵塞,汗液不能正常的新陈代谢,刺激到表皮的增厚,引起了代谢功能的障碍,在皮肤形成了凸起的丘疹。汗管瘤初起皮肤侵害为针头至豌豆大的半球形丘疹,大多呈正常肤色,少部分呈淡褐色或褐黄色,皮疹常密集散布,多互不融合,个别的有趋向融合的现象。
1、 汗管瘤一般生长在表皮基层与真皮乳头层部位,药物很难深入到那个部位,因此在治疗起来也不叫麻烦。
2、 汗管瘤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肌肤腠理的毛孔不够细密,风热邪毒侵入到皮肤,肝虚血燥郁结到皮肤生成了丘疹导致了汗管瘤的发生。
3、 一般汗管瘤与遗传、内分泌、月经、情绪、使用激素类的药物等因素有关系。
4、 这种病是一种慢性的疾病,一生对不会消退。使得一些人出现了精神上的创伤,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治疗的时间。
三、汗管瘤的根治方法有哪些
1.外用法
可用33.3%三氯醋酸等腐蚀剂点涂患处,使肿瘤结痂脱落。腐蚀剂务必点在损害上,以免损伤正常皮肤,此外尚须掌握腐蚀深度,过深会留下疤痕。外涂0.1%维甲酸霜,具有角质剥脱作用,对汗管瘤也有一定疗效。
2.手术疗法
目前,大部分患者都用皮肤磨削术治疗,少部分患者用局部手术切除术治疗。
3.中医疗法
皮肤针灸疗法是汗管瘤的治疗方法之一。皮肤针灸疗法中针具为呈松针形具有弹性的皮肤针;针刺方法为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针刺部位为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注意事项为检查针具,皮肤针不可为有缺损、针锋参差不齐的针;针前用酒精浸泡皮肤针,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
4.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电解法和二氧化碳激光或冷冻法。电解法适合早期患者,在使用此方法前要先消毒,然后用麻醉 剂麻醉患处,再在损害中心进行电解。电解8-10天后,损害消失,1-2个月后皮肤慢慢变光滑。二氧化碳激光或冷冻法治愈率高,治疗时需注意深度,深度适宜才不会留下疤痕,深度不适宜会留下疤痕,治疗后患处会出现水肿,7天后水肿会消失,皮肤会恢复光滑。
四、汗管瘤会有哪些表现
1.临床症状 呈皮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隆起性斑块,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附有油腻物,呈蜡样光泽,边界清楚,其上无毛发,也可呈疣状或乳头状增生,半球形或扁平丘疹,通常多发,直径一般为数毫米,多数密集而不融合,常对称分布于下眼睑,亦可见于额部、两颊和阴部。病程慢性,很少自行消退,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瘙痒感(图1),发生于女阴者可有剧痒。
2.此外尚有以下亚型
(1)透明细胞汗管瘤(clear cell syringoma):常与糖尿病伴发,临床上皮损与汗管瘤相同,年龄、性别及皮损分布亦无差别。两病的差别除组织病理表现外,即常与糖尿病伴发;文献报告60例中,仅1例不伴发糖尿病。亦有报告发疹性皮损者。
(2)发疹性汗管瘤(eruptive syringoma):首先由Darier描述本病。本病组织学上与眼睑汗管瘤相同但皮损呈发疹性(图2),对称分布于颈部胸部、腋窝、上臂和脐周。皮损呈光泽性淡攻瑰色丘疹,颇似扁平苔藓和二期梅毒疹。此亚类亦报告与Down综合征伴发,有家族性,亦见于具有透明细胞组织象的糖尿病妇女。本病临床上可与Gougerot-carteaud网状乳头瘤病混淆。
(3)其他亚类(other variants):个别病例临床上表现不寻常性的汗管瘤。包括限局于头部引起秃发,呈单侧线状或痣样分布;限局于女阴或阴茎;限局于远端肢体;以及扁平苔藓样和栗丘疹样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