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产生的原因都是什么 高热惊厥的家庭急救办法
2018-06-06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蔚幻珊
一、高热惊厥产生的原因都是什么
高热惊厥是(一过性)症状发作时几秒至几分钟,医院检查CT,脑电图等一般是检查不出病因的,如果经常发作高热惊厥会随着发烧体温的降低产生惊厥变成无热惊厥频繁发作,就有可能产生智力障碍或者转变成癫痫病。这样情况脑电图才能会检查出异常,比如:先前是发烧40度产生惊厥,发作次数多了(个别患儿发作惊厥次数可达10次以上),就会随着发烧体温的降低产生惊厥,最终会变成无热惊厥发作频繁的这样一个过程。
高热惊厥大多都属内火旺盛(指上,中,下焦之火),小儿经常先兆表现:口渴,口臭,口疮,咽炎,扁桃体炎,烦躁,易怒,面红目赤,食欲不振,爱哭闹,大便干燥或者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厚腻等一系列上火现象的前兆,或者某单一现象常有表现。一旦遇到外感发热体温升的迅速,导致更加上火而转变成内痰,所谓“痰涎壅盛”,极易致使再次发作惊厥症状。
西医说一般在5岁之后不再发作高热惊厥,但也不能绝对的,即使5岁之后的高热惊厥史的孩子若有以上内火旺盛表现,遇到感冒发烧极易再次发作惊厥症状,这也是北京中科癫痫病中医研究院在临床中常见有5-7岁的孩子发作高热惊厥。
二、高热惊厥预防技巧
1、提高免疫力:加强营养、经常性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提高免疫力功能的药物。
2、预防感冒:天气变化时,适时添减衣服,避免受凉。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去,如超市、车站、电*等,以免被传染上感冒。如家中大人感冒,需戴口罩,尽可能与小儿少接触。每天不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家中空气流通。
3、积极退热很重要:曾经发生过高热惊厥的患儿在感冒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其体温变化,一旦体温达38℃以上时,应积极退热。退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物理退热,二是药物退热。药物退热很重要,不要等到孩子体温升得很高时才把要用上,在体温38℃时就把药用上。然后再到医院去,不要不做任何退热处理就抱着孩子去医院,很容易在去医院路上发生抽搐。
4、正确应用抗惊厥药物:
1)间歇使用抗惊厥药物:即平时不用药,只在每次患发热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升高达37.5℃时,立即将安定溶液直肠注入或给口服安定,也可用安定栓剂。
2)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对每年发作5次以上的高热惊厥小儿、每次高热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者,可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常用药物鲁米那一般应口服半年。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三、高热惊厥的中医疗法
高热惊厥属于中医的“急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热极生风所致。
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惊厥发作之时,急予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位,以尽快控制抽搐,然后再行中药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之时,热势较高,四肢抽搐,两目直视。大约持续3-5分钟后一般能够缓解。抽搐缓解后,患儿发热仍很高,这时如不积极退热,可能还会再次发生惊厥。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方法。中药可选用羚羊角、生石膏、钩藤、菊花、生地、桑叶、寒水石、黄芩、郁金等。也可以选用牛黄镇惊丸、救急散、小儿牛黄散等中成药。还可以用羚羊角粉冲服。
小儿高热惊厥缓解后,发热渐退,病情平稳之后,中医应根据患儿所患疾病,临床主要证候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
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有的孩子高热惊厥反复发作,这是因为惊厥缓解后脏腑功能没有得到调理,或者余邪仍然存在。因此,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高热惊厥以后应该用中药进一步调理,以防惊厥反复发作。
四、高热惊厥的家庭急救
惊厥是大脑神经元暂时性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发作时,孩子会失去知觉,全身抽动发挺、两眼上翻、牙关紧咬、头向后抑,甚至大小便失禁。碰到孩子抽筋,家长往往惊恐万分、束手无策。下面简要介绍发生小儿惊厥时的紧急处理方法,可使你摆脱困境。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各年龄期(除新生儿期)小儿均可发生,以6个月至4岁多见,单纯性高热惊厥愈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愈后则较差。
小儿惊厥的急救方法
1、先把发生惊厥的孩子放到平坦、较宽敞的地方,如大床上或地板上,使其头偏向一侧,同时解开衣领,以使其呼吸道通畅。
2、用拇指掐压患儿的人中穴,同时取一筷子,外面包一层清洁的布或纱布,插在两侧或一侧上下大牙之间,以防止舌咬伤以及舌后坠引起的窒息。但如果患儿已咬紧牙关,则不宜强行撬开。
3、取冷湿毛巾大面积敷于额头,5至10分钟换一次,如有冰敷带或酒精则更好。冰带敷额,酒精擦额部、腋下、大腿内侧等大血管处,以利迅速散热降温。
4、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内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堵塞气管引起窒息。